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讨论了著名的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最后一部作品《拉维尔斯坦》。本论文聚焦于《拉维尔斯坦》的主人公知识分子齐克,探索其晚年的生存方式。本文采用福柯的生存美学理论,从四个方面分析齐克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伦理实体(转变的起始状态),约束形式(转变的原因),自身技术(转变采用的工具),实践目的(转变的目标状态);并通过此反思在受大众文化腐蚀的社会中,知识分子如何调整自我,最终既能保有自身主体完整性,又能融入到当代社会与文化中。齐克的伦理实体(转变的起始状态)是其内向的生活方式,他因为无法融入大众文化中而回归自然,并在山野中过上独处却自给自足的生活。论文标题中的“自然”即指这种自我隔离却又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约束形式(转变的原因)是发现人类生活的优先性,因此决定离开自然,重返社会。自身技术指齐克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进行的三种训练:友谊,传记写作训练,冥想死亡。这一整套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再次融入社会中,并长久地、有意义地生活下去。标题中“重返社会”,即指这种能与身边人类生活建立起深切有力的纽带的生活方式。从对文本的细致分析中,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齐克最终成功离开自然,重返社会,并寻得生活的意义。在大众文化统治的社会,自我隔离不是保全自我的唯一方式,知识分子有义务回到社会,也有可能寻得与当代社会相容的独立生活方式。本论文通过考察贝娄唯一一部新千年的作品,采用福柯的理论,对贝娄笔下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