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毒蘑菇伴随着食用菌出现,因此人类对毒蘑菇认知较早。由于毒蘑菇种类繁多,毒性成分也复杂,我国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科研工作者对毒蘑菇的研究报道从未停止过,但国内外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鹅膏菌属中的毒菌,对于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非鹅膏菌属毒菌及其开发利用却很少被人关注。本文首先对吉林省毒蘑菇资源进行基础调查,结合标本和已有的资料编写出吉林省毒蘑菇名录,共收录吉林省毒蘑菇175种,隶属于2门5纲12目35科77属。其中,担子菌161种,子囊菌14种。对非鹅膏属95份样本进行鹅膏肽类毒素检测,以期探索鹅膏肽类毒素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分子生物学讨论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同分异构体类群的系统关系,摸清鹅膏肽类毒素分布与系统分类地位的关系。其主要成果如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95份样本进行鹅膏肽类毒素(α-amanita,β-amanita,Phalloidin)的检测,排除38份含有毒素的可能。对疑似57份标本,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准确测定,最终只在Inocybe leiocephala中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而在盔孢菌属下5个种,假脐菇属下1个种中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的同分异构体。对现有盔孢菌材料进行系统学研究,探讨检测鹅膏肽类毒素同分异构体的5个种的系统学地位。研究表明含有鹅膏肽类毒素与含有其同分异构体的盔孢菌属真菌在系统发育树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