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视角下环境刑事立法新探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0927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但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早已由之前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心态,逐渐发展为掠夺自然、侵犯自然。当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从环境中拿取生活发展的必须,而是不断牺牲环境利益来追求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后果必然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近百年来,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高发状态,各国从上世纪就开始运用刑法手段来抑制环境问题的发生,环境刑法已然成为重要的调控手段,但中国现行环境刑事立法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抑制已经出现后劲不足的端倪。文章从环境犯罪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国内环境法益观的争论出发,针对中国现行环境犯罪立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保护法益的角度定义了环境犯罪的基本概念,回答了何为环境犯罪,并分析了环境犯罪复杂性、行政从属性和潜伏性三个特征。此外还介绍了中国环境刑法发展过程,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开始的“零”环境刑法一直到现今的环境刑事法律体系,中国环境犯罪立法走过了一条漫长且艰辛的道路。要准确定义环境犯罪必须明确其保护法益,而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环境犯罪法益观的争论,故文章详细介绍了三种法益观的具体内容。第二部分基于中国现行环境刑法的基本格局,以及三种法益观的优劣势,从理论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两个角度分析,提出生态学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是最适合中国现今的环境犯罪立法的立法理念。
  第三部分从生态学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的视野出发,结合中国现行环境犯罪实际情况,提出中国环境刑法存在立法理念过于偏向人本主义,环境犯罪罪名体系、构成要件不完善,以及缺乏非刑罚措施等问题。第四部分则是介绍了域外大陆法系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以及英美法系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环境刑事立法。第五部分则是从立法理念出发,明确环境犯罪的保护法益不仅包括人类利益,更应注重对生态学的法益的保护,即对环境本身的保护,提出首先应增加对环境的横向保护,即增加对草原、湿地这两种环境要素的保护;其次加深对环境的纵向保护,即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罪,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运转。随后,文章提出增加环境犯罪危险犯以扩大环境犯罪规制的范围,以及明确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最后,文章提出为了恢复已遭受污染或破坏的环境的生机,使自然环境尽可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应增加非刑罚措施,包括责令补救、限期治理。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现代工程设计技术,系统分析了这类人才对工程制图能力的要求,并在传统的工程图学教学基础上,就拓宽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工程图学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4-0-02    理工科大学培养的人才可以分为科学型和工程型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又可以划分为工程
期刊
【摘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师资匮乏、公办学校生源流失和教育“倒退”现象的出现。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 义务教育 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4-0-01    1 农村义务教育及经费保障机制发展历程  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980年,
期刊
【摘要】中国区域旅游文化以创新的模式,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改变了区域以往固守的旅游经济态势,带动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当地济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旅游文化节的经济效应如何发挥得更好,成为旅游经济领域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旅游文化 经济效应 实践潜能 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4-0-01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各经济体系遭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考核方式得以验证的,但现在多数高校的考试考核形式存在很多问题,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预期目的。本文结合我院的实际探究新的考试考核方法,通过开闭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真正达到检测学生的目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因黑洞图片著作权权属问题,视觉中国被推上风口浪尖,随之视觉中国式的图片著作权维权模式引发公众思考。司法实践中,这类主体往往以水印和权利声明主张自己享有图片著作权,而被告通常也难以提供相反证据,在此情形下以维权方式谋求商业利益的企业滋生。但不可否认,无论是权利声明、水印,亦或是《作品登记证书》,在证明力和证明程度上,都存在不完备性。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仍要求被告达到足以推翻原告初步证据的证明责任,反之即以原告举证的初步证据认定图片著作权权利归属,这一做法似乎已经不适应当前环境。在认定著作权归属时,是否能
【摘要】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断地为企业创造了新增价值,具有资本属性的人力资本应该同物质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本文在对现行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确定人力资本分享的企业剩余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并构建以EVA为人力资本参与分配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关键词】人力资本 经济增加值 收
期刊
【摘要】双因素理论是薪酬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通过分析薪酬结构中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对员工所产生的不同激励深度与效果,为员工的薪酬结构设计、薪酬调整方案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许多优秀企业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灵活的整体薪酬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在认可员工的贡献、保持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员工发展等工作体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从而使这些企业能够保持自己对优秀人才的强大吸引
期刊
近年来,被称为后工业革命时代的互联网科技革命带给各行各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国家战略层面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等方面的支持,互联网经济尤其是被称之为分享经济的商业新经济模式取得迅速的发展。伴随平台产生的还有一批数量日益增长的“网约工”群体。但平台经济以商业模式的创新实际上削弱了现有劳动法对“网约工”群体的保护。司法实践中对该类案件也缺乏统一的立法规范指引,成为了司法自主先行探索的领域。本文结合中国平台经济下网约工的发展和具体国情,借鉴国外“类似雇员”的三分法,搭建劳动关系
自2013年起,“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论战使“社科法学”正式进入学者们的视野。经过几年的发展,“社科法学”已经和“法教义学”一道成为我国一些法学者所涉足的研究领域和法界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社科法学不同于传统法教义学的法学思维模式,为主要以规范思维的法学研究注入了一汪活水,其多元开放的思维对中国的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司法实践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研究范式,“社科法学”自被
“良法+善治”是近现代民主国家关于法治的普遍共识,对立法进行监督能够有效提高和保障立法的合宪性、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是良法得以产生的有效保障,对实现法治具有肃本清源之效。纯粹立法学意义上的立法监督是指依法有立法监督权的主体,依据法定权限、运用一定方式,对立法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两方面的监督。对立法权进行监督是人民主权理论和权力制约理论的应有之义,西方民主政治理论中的人民主权理论、权力制约理论、以及代议制理论分别为立法监督提供了必要性、可行性与内因性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中的立法监督思想则为我国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