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质与量的进步,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存在鲜明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而金融资源作为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逐利性质在不同地区间的分配也出现较大差异,并通过作用于居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等因素影响到城乡居民间消费水平的高低,而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对于刺激内需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分析金融资源分配对城镇与乡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根据央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农业贷款总额为27.76万元,仅占全年各项贷款余额的29.5%左右,可见信贷资源分配区域差异明显,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为21392元,是农村人均消费支出(9233元)的2.32倍,由此可见,尽管近些年出台多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较大的局面仍旧存在。而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推出鼓励消费金融的“新政”也说明当下国家对发展消费信贷、助推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如何能够在区域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巧妙结合消费金融自身特点与优势是改善当前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城乡居民消费与金融资源配置的理论进行梳理与阐述,并系统性补充消费金融的相关概念,建立较为全面的理论框架。其次,对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分配对于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现状分析,结合两者的作用路径采用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归纳,并利用国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两者关系,并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根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有关针对性意见。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金融资源分配不同的确会对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一定影响,相同人均贷款增加带来的城市居民消费增加值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值;二、在区域性影响方面,影响幅度大小依次为东部、西部与中部地区。三、随着城市与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分配差别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将越大。四、除此之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金融发展以及金融效率也均会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