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往往处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特别是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城市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起来了。与城市发展相伴随的则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与利用,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许多城市正在面临着热岛效应、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起,“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建设高潮也迅速地开展起来,许多发达国家都付诸了实践建设了多个著名的生态城市。发展中国家就中国而言,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质循环利用、生态环境良好、居民自我发展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等机能和特证。本论文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为主体的视角展开了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研究。本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逐一展开论述,该论文的选题与国家发展实际紧密联系,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具有明显的创新之处。论文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思想基础以及建设主体内容展开了较为丰富的论述。除了绪论部分外,另外还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节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城市的三种内涵与四个特证,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和市民进行了界定。认为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整体性、和谐性、人文性、高效性等特征。第二节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体进行了解读,论述了政府、企业与市民分别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政主体、经济行为主体和公众参与主体。第二部分论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着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剖析。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探讨了儒家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兼爱万物)、道家生态文明思想(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佛教生态文明思想(众生平等、六道轮回、普度众生、放生护生)。儒家所强调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众多哲学大师宣扬、阐释与发展,成为中国哲学基调的思想;“道法自然”表现出道家生态伦理中尊重自然、崇尚自然道德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在当代,这一理念与许多西方深生态学家以及后现代者对自然返魅的追思和对生命伦理的渴求不谋而合;“众生平等”阐发了一种尊重生命的理论,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由此引发的戒杀、素食、放生等一系列佛家教规教律,是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对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了实践的生态文明思想(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自然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生态文明思想(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和自然界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界要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离不开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更加离不开人与人关系的根本改变)。第三部分主要对积极推行政府主导性的城市环境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节是强化政府城市环境治理行政职能建设,首先是建设生态型政府,第一,预防性政府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环保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促进环保法律精神的贯彻与实施;制定环保政策,进行战略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环保规划与计划,明确环保目标与任务及其措施等。第二,加强执行性政府责任,一方面,环境行政执法机关严格环境许可;另一方面,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明确目标,量化指标,确立行政首长“环保一票否决制”;第三,建立保障性政府责任。其次,指出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要强化政府城市环境治理的行政职能,环保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与治理污染的行为(这仅仅是狭义的生态职能);强化政府生态行政职能意味着政府必须以更系统、更全面的视角对当前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加以审视,公共治理的理念与目标也必须向优化生态环境转变;强化政府生态行政职能必然意味着治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同时也意味着要有新的体制与机制确保政府在公共治理过程中遵循经济社会规律与生态规律,更意味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生态文化宣传的优质平台。再次,要强化政府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职能。第二节要提高政府城市环境治理能力,当前要提高政府环境责任意识,更加注重提高政府环境政策效益。第三节是推进政府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主要包括推进政府环境问责制度创新、推进政府对环境资源价格制度创新、推进政府对环境资源税收制度创新。第四部分为企业生态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加强。从树立低碳经济思维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高效环保产业等三个方面探析转变和加强企业生态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树立低碳经济思维导向意味着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更包括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大力提升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国家低碳经济政策,遵守相关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低碳经济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如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精准理解和把握循环经济的内涵,其次要掌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路径。一是务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务必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落实到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当中去,三是务必在经济上而不是在循环上精准发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循环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遵守循环经济和环保法律法规改善生态环境;环保产业,也称“环境产业”,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如何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明晰环保事权实行价格改革,其次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资本投向环保产业,再次要培育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环保企业的自生能力。最后一部分探讨了生态城市市民的培育问题,就生态城市市民的概念与特征、生态城市市民培育的意义、生态城市市民培育的途径进行了解析。生态城市市民是“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且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城市市民”,他们的基本目标与核心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权利和承担生态环境义务,并且积极付诸生态文明实践。生态城市市民的基本内涵在于城市市民具有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城市市民具有环境人权意识的特征,具有环境责任意识和良好美德的特征,具有世界主义理念的特征,具有生态意识的特征。培育生态城市市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内在价值的体现,大力培育生态城市市民,对生态城市市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将生态保护理念转化为自觉行为,有利于促进生态蓝图向现实转化,有利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生态城市市民意味着城市市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法制意识和生态消费意识都有所升华,在此能动的反作用下,现代化建设的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快、越走越宽、越走越好。对生态城市市民的培养能够促使城市市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这多方关系的和谐发展使人参与绿化建设、环保产业等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地完善与丰富,同时也能促进城市市民自身的全面提高与发展。如何培育生态城市市民?一是要加强生态宣传教育,二是畅通生态参与渠道,三是倡导绿色消费方式。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它离不开政府职能的调整,离不开企业生态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加强,离不开生态市民力量的发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市民相互支撑与影响的三大主体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