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以及意识形态等领域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劳动关系上,使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多元化态势。虽然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经济总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但旧的劳动关系模式已被打破,而新的劳动关系模式尚未建立,由此产生出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劳资矛盾日趋显性化和易激化,劳动纠纷日益增加,劳工权益频繁受到侵害等。因此,弄清我国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解读劳动关系领域的前沿问题,探索建立新型劳动关系模式等,成为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另一方面,我国虽然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都是靠高投入、高能耗来维持,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这种增长方式支撑下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罗默经济增长模型,其结论是:知识投资使社会收益率保持不变或呈递增趋势,知识积累使经济能够实现长期增长:根据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其结论是: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其竞争力主要依靠使用廉价的资源而带来的产品的低价,尤其是劳工成本较世界其他国家尤为低廉。这种分工的定位与格局,非常不利于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大大制约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因此,我国当前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作重中之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关系的制度创新迫在眉睫。本文首先着重研究了世界历史上自产业革命后的几个重要时期的经济增长情况,和相应的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状况,得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接下来以实证分析的手法研究了劳动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并且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英、美、德、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工业国的劳动关系形成和发展状况,以启发我们对我国劳动关系发展变化情况的研究。最后,文章把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运用到对我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劳动关系现状的判断上来,提出了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制度创新的方向和路径。文章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基本完成了经济增长与劳动关系两个理论体系的对接,并将二者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放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大规律之下,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劳动关系的相关性,实际上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具体化。并且,本文基本完成了搭建起劳动关系对经济增长反作用的分析模型。笔者认为,这些研究的成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劳动关系制度创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