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铅是环境中对动植物以及人类毒性最强的典型重金属污染物。铅从土壤向茶叶部分迁移积累的强度和数量首先受重金属根际化学和生物过程及茶叶作物对其运输及分配特性的调控,也受土壤理化性质、生态环境条件等的影响。研究铅在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的分布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降低铅对苦丁茶的潜在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海南苦丁茶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了高压密封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茶树及其土壤样品中铅含量的方法。以海南大学苦丁茶种质资源库、澄迈万昌苦丁茶场以及盆栽试验的苦丁茶树为对象,采集茶树及其土壤样品,用建立的方法对样品中铅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高压密封罐消解样品、石墨炉原子吸收检测,铅在0.0-60.0ng·mL-1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89,检出限为0.215ng·mL-1,方法精密度RSD<5%,加标回收率92%-107%;采用微波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检测,铅在0.0-400.0ng·mL-1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95,检出限为0.038ng·mL-1,方法精密度RSD<5%,加标回收率96%-107%。海大种质资源库中6种冬青科苦丁茶树系统,除华中苟骨有所异常,其铅分布特征为:土壤>>茶树,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吸收根>主根,枯叶>茎>老叶>嫩叶;作为烘制茶的嫩叶,生物吸收系数为0.005-0.016,铅含量为0.10μg·g-1~0.47μg·g-1,且枸骨冬青<苦丁茶冬青<大叶冬青<五棱冬青<霍山冬青<华中苟骨冬青,均远低于铅的限量指标(Pb≤5.0μg·g-1)。与澄迈茶场对照表明,苦丁茶冬青系统中铅的分布在不同种植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且铅的分布还与种植年代有关。本文研究了海南大学种质资源库6种冬青科苦丁茶树土壤中铅的形态分布,结果显示:.残渣态>有机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从非根际土壤到根际土壤,6种冬青科苦丁茶树土壤铅的各种形态的相对含量发生了改变,其变化情况虽各有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生物有效性较大的碳酸盐态铅和生物有效性居中的铁锰氧化态铅、有机态铅有下降趋势,而难于被植物吸收的残渣态铅含量有上升趋势,表明冬青科苦丁茶树的根际环境具有一定的降低铅污染的阻截作用。此外,还研究了盆栽苦丁茶冬青树土壤铅的形态分布随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随着酸性增强,铅的生物可给性有所下降,有利于减少铅对苦丁茶的危害;相反,在碱性条件下,随着碱性的增强,铅对苦丁茶冬青树污染的潜在风险增强,对苦丁茶的安全生产不利。随着ORP的增大,铅在苦丁茶根际土壤中的有效、潜在有效态增大,对苦丁茶的铅污染风险增大。改变pH、氧化还原电极电位和外源添加铅、镉、铜的单因素盆栽试验表明:①酸性条件下,铅主要被截留在土壤中,如pH=5.17时,铅在土壤中层富集,根、茎、叶中铝的含量均较低,铅的污染风险最低。②随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增大,土壤中铅的含量先增大后降低,在ORP=260.5时含量为45.18 mg·kg-1达最大,此时茶树叶中铅的含量最低。表明此时茶树土壤将铅富集在表层,可阻止铅在土壤中的垂直下降及向植物体内的迁移吸收,从而降低铅在茶树叶中的含量。③随着外源铅浓度的增大,土壤中铅的含量表现为近似呈线性增加;茎、叶中铅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规律。④随着外源镉浓度的增大,促进了铅在土壤和茶体内的迁移并最终富集在根际土壤和茶树的叶子中,即镉对铅的迁移具有协同作用。⑤随着外源铜浓度的增加,同样促进了铅在茶树根系-茎-叶之间的迁移,这和外源添加镉的影响类似。盆栽正交试验表明:铅浓度200mg·kg-1、铜浓度100mg·kg-1、镉浓度10mg·kg-1、复合肥5g/盆、pH=4情况下铅在土壤-苦丁茶系统中的迁移程度最高,说明此时各因素对苦丁茶树的复合污染最强;极差分析表明对苦丁茶树叶子中铅的生物吸收系数影响程度分别为:外源添加铅>酸碱度>外源添加铜>氧化还原电位>外源添加镉;方差分析表明:各因子的F检验值均小于F0(0.05),在95%置信度范围内,对苦丁茶树叶子中铅的生物吸收系数影响程度和极差分析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