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筠研究稿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M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筠是梁代著名文学家,与刘孝绰名重当世,又以昭明十学士之一倍受世人瞩目,又与殷芸因方雅特受昭明太子优礼。参与萧统编篡总集《正序》《诗苑英华》和《文选》。也是其家族中最有文采的成员,琅玡王氏文章之盛,盖过当世任何其他一家大族,甚至是陈郡谢氏,王筠文集百卷,最擅诗名。他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萧纲、萧绎以及一代辞宗沈约的赞赏。他的思想集儒、释、道三教思想于一身,最能代表当时士风。家族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儒、道思想的烙印,梁武帝舍道归佛,他亦步亦趋,转而信佛,与高僧交往频繁。 他的文学思想有三个方面:推崇儒家诗教传统,继承永明体诗文风格,积极追求新变。他能紧跟时代步伐,与主流文体发展的潮流步调一致,故而能得到主流文体作家们赏识和推崇,从而仕途基本上都比其他文士得意。他的文学作品相当丰富。风格多样,语言优美。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及各种类书、各家文集,对于王筠的生平事迹,诗文作品按年予以编排。通过编年,希望读者对王筠生平事迹,主要社会活动有所了解,对其思想变化、文学思想的演进,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风格有所认识,同时让读者对于整个梁代的社会重大事件以及文学风貌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其他文献
不同时期的诗学范畴,是不同的社会思潮与时代精神之产物,它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审美取向与文学思维方式。换言之,独特的社会文化酝酿了独特的诗学范畴,唐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
本文主要以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作为行文的理论支架,其间兼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及另外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对美国当代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