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抛荒及其治理对策,一直是我国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学界与政府的高度关注依旧未能阻止抛荒的脚步,农地抛荒的普遍存在性与坚守耕地红线的期望并存。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农地抛荒现象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危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以及农村的社会经济稳定。即使对抛荒的研究是个旧问题,也该再次尝试用新的思路去理解农户抛荒的深层次原因。 为分析农地抛荒现象的生成机理,国内诸多文献从自然条件和农业比较效益这两个层面进行了主要探讨,研究成果丰硕又具有借鉴意义,但还不足以推及全部的农地抛荒原因。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作为解释农地抛荒生成机理的一个维度,有其独特的视角。 该文则以交易成本理论作为解析框架,在介绍现行农业经营中的两种交易的基础上,结合对甘肃省J村的实地调查与访谈数据,探讨了交易成本因素对农户行为的影响。调查发现,农地流转与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与缔约成本、执行成本与违约成本以及运输成本过高是农户选择抛荒农地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一种理性选择。因此,降低农户经营农业的交易成本,就成为保护农地免于抛荒的有效措施。 在此基础上,文章建议首先应建立市场中介组织的流转模式,以期降低农地流转成本,缓解农地大面积抛荒,主要有推广“土地银行”、成立农地流转中介机构的方式;其次需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以及规范的监管,保障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与销售,用增加农户收入的方式使其从主观上放弃抛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