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谷氨酸棒杆菌及其利用秸秆酶解液发酵产羟脯氨酸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2894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是一种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可广泛用于生产不同的生物加工产品(乙醇、丁醇和氨基酸等)。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每年会产生稻秆、麦秆、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等大量的农业废弃物。我国对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手段相对单一,主要处理方式为焚烧。本研究采用低共熔溶剂处理稻秆、小麦秸秆和玉米芯等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选择处理效果最好的玉米芯为后续高值化利用的原料;然后将处理后的玉米芯经纤维素酶水解获得高糖浓度的水解液;最后采用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DSM 13864和代谢工程改造的谷氨酸棒杆菌利用水解液发酵得到丁醇和反式-4-羟基-L-脯氨酸,实现了玉米芯到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由乙胺盐酸盐和乳酸合成的DES(EaCl:Lac)预处理小麦秸秆、稻秆和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发现EaCl:Lac对玉米芯的处理效果最好。通过对预处理前后玉米芯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发现,EaCl:Lac去除了玉米芯中87.9%半纤维素和71.5%木质素,这增加了处理后玉米芯中纤维素含量,从而增大了玉米芯中纤维素与纤维素酶的接触机会。处理后的玉米芯经50 FPU·g-1tot al-solid纤维素酶水解得到总糖浓度为50 g·L-1的酶解液。为了进一步提高酶解效率,向酶解体系中添加0.5%Tween80,糖浓度提高至53.8 g·L-1,糖浓度比未添加Tween80时提高7.6%。(2)以玉米芯酶解液为碳源进行微生物发酵产丁醇。为了降低微生物发酵生产丁醇的成本,对附着在玉米芯上的纤维素酶进行了五次重复利用。对于对照组(未添加Tween80),Cycle I的糖浓度为49.5 g·L-1;实验组(添加0.5%Tween80)Cycle I的糖浓度为52.9 g·L-1。在附着纤维素酶循环利用五次后,对照组和实验组Cycle VI的糖浓度分别为54.9 g·L-1和58.8 g·L-1。每批次纤维素酶添加量降低5 FPU·g-1tot al-solid,整个过程总共节约了75 FPU·g-1tot a l-solid。C.saccharobutylicum DSM 13864使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Cycle VI酶解液进行发酵,其丁醇浓度分别为10.2 g·L-1和10.4 g·L-1,略低于相应的葡萄糖对照组的丁醇产量(11.2 g·L-1和11.4 g·L-1),均达到较好的丁醇发酵水平。(3)构建合成反式-4-羟基-L-脯氨酸(Hyp)的菌株并考察其在玉米芯酶解液中进行氨基酸发酵的能力。以鸟氨酸生产菌株KBJ07(SNK118ΔargRΔarg FΔncgl2228)作为出发菌株,为将菌株KBJ07改造为合成Hyp的菌株,在菌株KBJ07中异源表达鸟氨酸环化脱氨酶(ornithine cyclodeaminase,ocd)和脯氨酸羟化酶(proline-4-hydroxylase,p4h)。为减少脯氨酸的代谢消耗,利用CRISPR-Cpf1技术敲除菌株中的脯氨酸脱氢酶(putA)基因。得到以下菌株:LH02(LH01-pDXW-8)、LH03(LH01-pDXW-ocd/Dap4h)、LH04(LH01-pDXW-ocd/Ubp4h)、LH05(LH01-pDXW-Dap4h/ocd)和LH06(LH01-pDXW-Ubp4h/ocd),菌株LH01为KBJ07ΔputA。上述菌株在发酵培养基中(碳源为葡萄糖)发酵92 h后,菌株LH06具备最高的Hyp生产水平,为310 mg·L-1。将其在玉米芯酶解液配制的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92 h后,发酵液中Hyp浓度为327 mg·L-1。因此,菌株LH06表现出良好的利用玉米芯酶解液发酵产酸的能力。本研究为将木质纤维素转变为氨基酸等高价值产品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经济体量较大,产业结构不断改善,自2007年以来,山东省GDP一直处于全国GDP的第三位,其经济实力不容小觑。但是其GDP
随着社会在科技引导下的快速发展,人们越发看重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因而更多的人选择增加身体检查的频率,以保证身体的健康,而绝大多数医疗诊断
慢性肾功能衰竭已成为我国重大疾病之一,患者一旦出现肾功能的损害,病情就将持续进展,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由于现代医学目前无特效疗法,而中医药治疗其效果显著,近年来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灵魂所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文化自信,并将“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文化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先决条件,是应对当前文化冲击的迫切需要。因此,对文化自信提出的意义和历史进程进行梳理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文章从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