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肌外脂肪组织是包含在心包膜下心肌表面的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周围直接接触并具有代谢活性。临床研究证实心肌外脂肪组织厚度(EATT)与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有学者认为维生素D缺乏可能促进心肌外脂肪组织分泌炎性因子和化学因子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关于冠心病人群中维生素D水平与EATT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这一最严重的冠心病类型而言,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部分患者其罪犯血管的开通并没有带来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的改善,即出现了缺血再灌注障碍。心肌缺血再灌注障碍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心肌灌注不良是心脏重构、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预测指标,发生心肌灌注不良的患者有着更高的院内和远期死亡率。近年来人们发现,维生素D除了参与钙磷代谢外,对于维持正常的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维生素D具有保护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然而目前针对维生素D与缺血后再灌注障碍程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对血清维生素D与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外脂肪组织厚度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水平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1)血清维生素D与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外脂肪组织厚度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中心心内科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并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共510例,对入选者进行心脏多层螺旋CT扫描,根据CT图像分别测定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脉区域的心肌外脂肪厚度并计算三者的平均心肌外脂肪厚度,同时记录患者年龄、血压、身高、体重、吸烟史及既往病史等一般情况并测定血清25(OH)D、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并计算冠心病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心肌外脂肪厚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2)血清维生素D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水平的关系进行探究:入选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于我中心心内科入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住院患者共164例,所有入选者根据罪犯血管开通后的造影图像计算TIMI心肌灌注帧计数,同时记录入选者的胸痛时间、年龄、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身高、体重、吸烟史及既往病史等一般情况并测定血清25(OH)D、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通过统计学分析了解TIMI心肌灌注帧计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结果:1)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所有入选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和吸烟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史、体重身高指数(BMI)、入院收缩压及入院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冠心病患者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水平、平均心肌外脂肪厚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平均25(OH)D浓度为[15.7±5.9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6.9±5.6 ng/ml](P=0.027),冠心病组平均心肌外脂肪厚度[8.8±2.6mm]显著高于对照组[7.6±2.1mm](P<0.001)。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25(OH)D水平与mEATT(r=-0.573,P<0.001)、Gensini评分(r=-0.19,P=0.001)呈显著负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mEATT(?=-0.246,P<0.001)和Gensini评分(?=-0.884,P<0.001)均独立负相关。对照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mEATT(?=-0.197,P<0.001)亦具有独立负相关性。2)根据TIMI心肌灌注帧计数三分位法对入选患者进行分组。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史、胸痛持续时间、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病史、术前溶栓、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体重身高指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尿素氮、血清肌酐、血尿酸、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峰值、BNP峰值、肌钙蛋白I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总胆固醇水平及25-(OH)D浓度中,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49和0.001)。从TMPFC最低三分位组至最高三分位组25-(OH)D水平呈阶梯状下降,浓度分别为16.96±6.62ng/ml、13.47±5.65ng/ml和12.84±5.64ng/ml。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TMPFC(r=-0.227,P=0.004)呈显著负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TMPFC(?=-0.628,P=0.008)具有独立负相关性。结论:1)冠心病患者组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心肌外脂肪厚度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心肌外脂肪厚度和冠脉严重程度之间皆具有独立负相关性。2)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TIMI心肌灌注帧计数具有线性负相关性,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TIMI心肌灌注帧计数具有独立负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