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无保障老年居民。他们年过60岁、生活困难,更需要被纳入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中,保障其年老后的基本生活。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实施,城乡无保障居民已经被制度所覆盖,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探索如何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权益,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在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及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并重点建设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初步建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接着比较了河北省内主要城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具体运行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制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并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模型的构建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低的结论,这是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此外,基金保值增值困难、财政负担不均衡、制度统筹层次低,“碎片化”现象严重等也是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文章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针对上述分析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财政对策,如完善各级财政合理分担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梯度财政补贴办法对选择高档次缴费的参保者的补贴落到实处、对高收入者进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缴费金额,引导其选择高档次标准缴费等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