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图中绘有44幅人物导引图像,图旁附有题记。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医学史和体育史在秦汉时期有关导引疗法的重要空白,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1983年,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引书》,全文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首段阐述四季如何养生的理论,紧接有丰富且详实的导引方法,最后以分析致病的原因及预防疾病的方法结尾,为最早的一部系统介绍导引养生理论和解说导引术式的导引专书。目前,关于《导引图》和《引书》研究的文献数量与其价值不相称,主要集中在对《导引图》题记和《引书》文本的释文和注解、导引养生的思想和文化、导引术式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以及导引的源流研究等方面。而有关《导引图》和《引书》对比研究的文献则更可谓凤毛麟角,鲜有从两者具体导引术式的对比着手,研究《导引图》和《引书》异同的论文和著作。汉简《引书》和帛画《导引图》的年代大致相近,可将两者看作同时流行于汉代的导引专书。张家山汉简《引书》有文字解说但无示意图,马王堆帛画《导引图》有示意图但无文字解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佐证和补充。现有《导引图》和《引书》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为《导引图》和《引书》导引术式的对比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石。本文以《导引图》和《引书》导引术式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等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导引图》和《引书》所载导引术式进行全面考证和分类,以全面比较两者导引术式的异同。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王堆帛画《导引图》导引术式研究。首先对《导引图》的内容进行介绍,对所绘人物导引图像从连贯性、阅读顺序、人物形态动作、服饰发型等方面做具体描述;再对《导引图》导引术式进行图像研究,绘制《导引图》复原图及位置标识图表,列出44幅人物导引图像的题记释文,并运用文字、音韵、训诂学方法,结合对人物导引图像的观察,对《导引图》导引术式的图像及题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导引图》导引术式根据题记名称和导引动作姿势进行分类,并绘制导引术式动作分类图表。通过第一部分的研究,反映出导引术在社会各个阶层广为应用和流行的现实状况,并且能够发现所载《导引图》导引术式特点,即导引术式题记命名的方式是以仿生动作和具体疾病的治疗为主,导引动作和姿势是以上肢和全身性的徒手运动为主,未见单纯活动下肢的导引动作。第二部分是张家山汉简《引书》导引术式研究。首先介绍《引书》全文的内容,将《引书》全文内容归纳为六个部分;再对《引书》导引术式进行文本研究,综合前人对《引书》所做的古文字考释,对《引书》84个导引术式的注解和释文逐条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将《引书》所载84个导引术式依据名称和导引动作进行分类,并绘制导引术式动作分类图表。通过第二部分的研究,能够展示《引书》的内容概貌,包括彭祖的四季养生之道、40种保健导引术式的名称和操练方法、44种针对病症进行治疗的疗病导引方法、由24个保健导引术式组成的一套导引保健操、人之所以得病的原由和防病方法以及导引养生的天人相应理论。《引书》导引术式的命名方式以仿生动作、具体操练动作和所治疗的疾病为主。导引动作也是以上肢和全身性的徒手运动为主,见少数单纯活动下肢的导引术式。第三部分是帛画《导引图》与汉简《引书》导引术式对比研究。综上所述,《导引图》与《引书》导引术式的命名方式均可以分为以仿生动作、以身体活动部位、以具体操练动作、以所治疗的疾病和以导引效果(目的)命名5种。《导引图》与《引书》导引术式依据动作均可以分为徒手运动、器械运动和呼吸运动3种。《导引图》与《引书》均由疗病和保健类导引术式组成,并且两者命名方式和导引动作类型分类均相同。但是《导引图》只是某个导引动作的静态展示,且数量有限,故较为简单,而《引书》导引动作则更为复杂。如《引书》导引术式中有包括器械和与人合作的辅助运动,种类多于《导引图》;《引书》有针对下肢活动的徒手运动,但是《导引图》没有此类等等。经过细致对比能够发现,《导引图》与《引书》名称相关联的导引术式有8对。再根据导引动作进一步进行对比,得出名称和动作均相关的导引术式有4对,包括猿謼和猿據、龙登和龙兴、折阴以及引聋的导引术式。《导引图》猿謼和《引书》猿據的相关性在于,引书中猿據的动作有右手據左足,挢左手,导引图猿謼人物图像动作展现了猿據术式中右手向下按,左手高举这样一个趋势的静止状态,故两者可能为同一种导引术式。《导引图》龙登和《引书》龙兴的相关性在于,龙兴的动作似龙欲乘风登天的预备姿势,龙登更似龙腾飞登空的完成式,两者可能在仿生“龙”导引术式的操练顺序上为先后关系。《导引图》《引书》均有折阴术式,折阴的“阴”代表腹部,折阴为折叠腰腹的导引术式。《导引图》折阴图像人物前迈一足,高举一手,很有可能展现的是《引书》折阴术式前一足,俯而反钩之的准备动作。《导引图》《引书》均有引聋术式,《引书》动作为伸臂,力引颈与耳,对比图像可以发现两者治疗耳聋的方法要点均为伸展手臂以牵拉颈部,所以两者也可能为同一种导引术式。《导引图》与《引书》导引动作相关联的导引术式有7对。对比《导引图》图1和《引书》復鹿导引术式,復鹿的“復”,表藏匿之意,復鹿术式“负而俯,极之”的最终完成动作与图1是相同的,图1人物低头俯身的姿态也很像“藏匿之鹿”。对比《导引图》图5和《引书》的治疗“苦两手少气”术式,引书有“假缚两胕于两胁,而力挥之”,意思是假作两肘捆于两胁,用力挥动两肘,参看图像可见两者动作要点均为两肘贴于胸胁。《导引图》图9和《引书》参倍术式的相关性在于,参倍术式的动作为“两手奉,引前而旁軵之”,而其图像人物翻掌向上,似作呈递状,可见两者动作要点均为捧手向前牵引。《导引图》图10和《引书》支落术式的相关性在于,两者均有一手扶腰,一手高举的动作,并且图10题记残留部分与“支落”右半边字形相似。对比《导引图》鹞背和《引书》摇肱术式,可以发现图像动作正如《引书》所言“前挥两臂,如击状”,也就是像击掌一样向前挥动两手臂,似模仿鸟类动物挥动翅膀,所以两者可能为异名但动作相同的导引术式。对比《导引图》俛厥和《引书》引背痛术式,引背痛的动作有身体前俯,手按住地面,和图像人物向前俯身弯腰,手触地的动作相同,那么可以推测图28俛厥术式的功效可能和引背痛相同。《导引图》图3和图19为呼吸行气导引,《引书》中有用精吹的行气导引方法治疗肠病,还有其他治疗内瘅病、腹胀病、胸痛病的行气导引术式,由此推测图3和图19可能也为治疗某种疾病的行气导引法。将马王堆汉墓帛画《导引图》和张家山汉简《引书》进行对比后,得出的发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导引术式的命名方式上,《导引图》和《引书》导引术式均可以分为以具体操练动作命名、以身体活动部位命名、以仿生动作命名、以具体疾病的治疗命名及以导引效果命名的5种命名方式,并且均以仿生、具体操练动作和具体疾病治疗的命名为主。2.导引术式的动作上,《导引图》和《引书》导引术式均可以分为徒手运动、呼吸运动和辅助运动,且两者均以立式导引的徒手运动为主,呼吸运动和辅助运动占比较少。3.《导引图》和《引书》中的同名导引术式,有相同的操练动作,如引聋术式,也有不同的操练动作,如引膝痛。4.《导引图》和《引书》中的异名导引术式,也有相同的操练动作,如《导引图》图31鹞(摇)北(背)和《引书》的摇肱、《导引图》图28(俛)厥和《引书》的引背痛。5.《导引图》题名缺失的导引术式,在《引书》中能找到与《导引图》人物图像动作相符的导引术式,如《导引图》图9和《引书》参倍、《导引图》图10和《引书》的支落等。6.《导引图》人物导引图像展现的动作可能为《引书》导引术式操练过程中的静止片段。如《导引图》图40猨(猿)?(謼)与《引书》的爰(猿)據(据)、《导引图》图1和《引书》的復鹿。故《导引图》与《引书》导引术式极具相关性,由此可以推断《导引图》与《引书》实为同源的导引术式,因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导引流派不同,从而使得两者中的同名导引术式有多种操练的方法,动作相同的导引术式,其命名又有所不同,更有其他异名异式的情况,由此造成《导引图》与《引书》所载各个导引术式在命名和动作上的差异。最后对早期导引术的起源地域、养生疗病哲学观、养生疗病特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探讨。首先是早期导引术的起源地域。经研究,早期导引术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舞蹈。到了先秦两汉时期,就有了导引按蹻从中央出的说法,彭祖也成为导引行气的代表人物。从相关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彭祖的封地在古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当时的定陶有“天下之中”的美誉,从地图上看定陶和徐州相距并不远。所以说认为导引法从以古彭城为中心的中央地带传播开来也是比较合理的。并且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对导引术的记载能够发现早期导引术与楚文化地息息相关。早期导引术的养生疗病哲学观。从《引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引书》对四季养生、疾病预防的养生理论进行了阐述。《引书》第一部分根据四季阳气生长的状态来调整养生方法,这里和《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四时养生的理念是相同的,都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通过吸取天地自然之精气来调和人体之气,展现了古人以“气”为基础的身体观乃至世界观。用吹嘘呼吸的方法来调整寒热燥湿,也体现了“调和阴阳”的方法论。早期导引术的养生疗病特点。从保健类导引术式来看,它对人体各部位有其特定的保养效果,疗病类导引术式也是针对具体病症的治疗,并且是根据病情轻重进行调整的导引方法,体现了导引术养生疗病的针对性特点。同时,早期导引术具有“养治一体”的整体性特色,并且其导引动作注重人体的全身性活动,体现了导引术养生疗病的整体性特点。所以可见导引术的养生与疗病可以说是针对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早期导引术的传承和现实意义。《诸病源候论》总结了隋以前的养生方和导引法,对导引法的继承和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比《引书》与《诸病源候论》,能够发现3种包括治疗肠病、目痛、龋齿的相关导引术式。东汉时期华佗创制的五禽戏,其中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这五种动物均能在《导引图》与《引书》相应的仿生导引术式中有所展现,由此体现了华佗对早期导引术的继承和发展。《引书》导引术式在现代临床的应用有,引腰痛术式治疗腰肌劳损,治疗“项痛不可以顾”术式与临床上常用的颈椎拔伸法相同等等。由此体现了早期导引术在后世的传承和现实价值。结语部分是对以上论述和探讨的总结。一是从《导引图》与《引书》对比所得的相关性来说,两者实为同源的导引术式,可能因导引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的流派不同,造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二是早期导引术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盛行于楚文化中心地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早期导引术具有一式治一病症的针对性特点和“养治一体”的整体性特色,将其运用于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