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O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人类开始越来越重视环保,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逐渐成为人们探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基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对外贸易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在低碳约束下出口产品必然要成为各个国家出口贸易的新起点,那么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必然向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我国出口产品碳排放量较大,主要取决于我国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较高,这样的产品出口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以限制其他国家高碳产品的出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是应国内和国际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必须做出改变,而这也是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之路。本文先对2002-2010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现状分析,提出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商品中,“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比重较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取合适的测算方法,构造计量模型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在投入产出方法上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估计29个部门产品出口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揭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等高碳行业,而农林牧渔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低碳行业出口较少。这表明在国际出口商品市场上我国的高碳产品较多,这就直接造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高碳产品所占比重大,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根据上述测算与分析分别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出口商品低碳化发展的政策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