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粗集的车间动态调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ly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粗集理论(rough sets)和S-粗集(singular rough sets)理论在生产车间动态调度中的应用,在生产车间动态加工环境下,当生产设备损坏与修复、急加工工件到来、新加工工件到来和工件到期时间改变等实时事件发生时,静态调度不能适应动态加工环境的变化,必须采用动态调度对实时事件进行处理,以适应动态的加工环境。本论文基于粗集和S-粗集理论,并与数学规划和调度专家经验相结合,对动态调度窗口中调度工件的再识别和再调度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车间动态调度窗口工件识别方法,建立了基于上述理论的车间动态调度模型,并基于遗传算法求解所建立的动态调度模型。与传统动态调度方法相比较,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并在减少再调度次数和提高动态调度的稳定性上有一定的优势,且能获得满意的调度结果。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 1、阐述了车间调度的概念和意义,建立了一般的车间静态和动态调度模型。为适应车间工件调度的特点和车间动态调度实时性的要求,对遗传算法的遗传操作算子进行了改变,使其交叉算子更适合于车间工件调度模型的求解。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2、研究了粗集理论在车间动态调度建模中的应用。基于粗集的分类特性、属性值和近似特性,提出了基于粗集的车间动态粗调度窗口工件识别方法,建立了车间动态粗调度模型。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动态粗调度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与传统动态调度方法相比,该方法减少了动态再调度的次数,均衡了设备的利用率,而且能够获得满意的调度结果。 3、研究了遗传算法在车间动态粗调度中的应用。给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车间动态粗调度算法,仿真实验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S一粗集理论在车间动态调度建模中的应用,把调度专家经验有效地应用于模型参数设定和S一粗集相关属性值设定上。基于S一粗集特有的副集、动态近似特性和元素迁移特性,提出了基于S一粗集的车间动态S一粗调度窗口工件识别方法,建立了基于S一粗集的车间动态S-粗调度模型。与动态粗调度模型相比,动态S一粗调度模型不但具有动态粗调度模型的优点,而且,能够更好地描述车间动态调度的动态特性,实施起来更有理论依据、更系统、更方便。仿真实验结果展示,与动态粗调度方法相比较,因采用了相同等价类工件全部加工完成启动一次再调度的策略,能进一步减少动态再调度次数,并获得满意的调度结果。5、研究了遗传算法在车间动态S一粗调度中的应用,给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车间动态S一粗调度算法,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动态调度,动态识别,粗集,S一粗集,车间调度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863高科技项目的资助。
其他文献
论文紧密结合机械制造等行业中实施以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为基础的预测维修体制的工程实际,对机械设备智能诊断和状态监测与预测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应用进行
摘要:本文针对“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内容庞杂、概念抽象、难教难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讨。这些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改革;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
本文根据《物业环境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物业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应以校内实践为主,并探讨了如何在校内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活动。
研究从观测数据出发寻找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以实现为人类更好服务的目的,这是基于数据的机器学习的主要内容。然而基于数据的学习存在一个不适定的问题,因此一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德意志安魂曲》是布拉姆斯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里,蕴含了布拉姆斯深刻的理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谨慎的创作态度,唱词独特的结构安排,对生死观的新思考等方面。由于布拉姆斯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专业基础课是本科生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之前首次接触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在本科生专业知识比较欠缺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把握教学的尺度,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正确引导,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