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诂自两汉兴盛,完成了从单纯实践到理论阐释的过程。这种蓬勃发展的局面是依托经学而确立的,经学大师多是解读儒家经书的宗师。在儒学独尊的格局下,训诂和儒学联系最为密切。训诂学为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三大主流学科(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一,以语言阐释为研究对象,并为阅读理解书面语言服务。训诂学与儒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儒学经典是训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汉代则是儒学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学者们正是在对儒家典籍的不懈诠释中,逐步积累训诂之经验,总结出各种训诂方法,创立各种训诂条例,发现了各种训诂规律,使训诂学成为一门真正系统学科的。同时,训诂研究,特别是训诂学从理解语言角度对儒家经典的深入诠释,又为人们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深邃内涵创造了条件,为深入研究儒家文化扫清了道路上的语言障碍,使儒术独尊变成现实。本文是以两汉训诂和儒学的材料为纲,以理论探讨为目的,阐述汉代训诂与儒学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辩证发展关系,阐明以诠释语言为研究目的汉代训诂对儒学的基础作用与积极影响,揭示儒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传统训诂学研究的先导作用与贡献。论文主要研究汉代训诂学与儒学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包括两汉的历史背景、训诂和儒学的发展、两者相结合的原因和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根本原因和理论依据。从一把秦火中幸存的儒家典籍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重任,劫后余生的儒生在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空气下,蓬蓬勃勃地成长。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善于纳谏,顺从天意民心,听取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树尊儒大旗,建崇文之风,一时间宫廷内外、民间江湖,处处尽显儒学。儒家学者为弘扬学术、博取功名,不惜穷尽一生寻章摘句、爬梳经典,这引起内部纷争。有激进者喜欢围绕政治,发挥自我:有保守者力主佑护原著本意,咬文嚼字。争斗颇有功绩,引起人们多方面深思,对历史、对现实,对儒道、对训诂。史书上称为,经学之争。争斗之后的训诂和儒学联系更加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两汉时期的训诂至此初成规模,为以后两千年的儒学血脉的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