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 NVG)是继发性青光眼中较难治的一种类型,是严重致盲性眼病,常导致眼球结构及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视力严重的不可逆性丧失及患眼剧烈疼痛,对患者身体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其发病原因最常见于视网膜缺血缺氧性疾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及眼缺血综合征。以往对于此疾病的治疗,无论单纯的药物还是手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常常需要采取针对病因及降低眼压等综合治疗手段。原发病的治疗包括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激光等,可以有效地预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但一旦新生血管长入虹膜及房角,造成房角粘连,致使眼压升高,降眼压治疗效果往往较差。以往研究表明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我们以往的临床经验发现手术预后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分析并找出哪种因素可能导致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手术失败,对于我们今后临床工作将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的:评估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4月1日到2014年3月31日期间在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住院且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的NVG患者46例(32例男性,14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随访6到30个月,平均18.1±7.4个月。我们用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来分析手术成功率,以及性别、年龄、基础病因、术前眼压、白内障手术史、术前全视网膜光凝史、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和手术效果的关系。用Cox比列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多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87.0%、76.1%、66.5%。不同年龄组术后12个月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55岁组41.2%,55-65岁组72.9%,>65岁组88.2%。Cox比列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年龄(RR,0.957;P=0.006)及前房出血(RR,2.649;P=0.045)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结论:年轻患者及前房出血为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MMC治疗NVG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随着患者年龄增大,手术成功率逐渐上升;对于年龄较大患者而言,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简单、经济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减少前房出血的发生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