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上颌后牙缺失且骨量不足时上颌窦是种植手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但上颌窦常常存在一些变异或者病变,利用CBCT评价种植体植入术后上颌窦变化情况,分析种植手术对上颌窦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到2013年3月31日在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和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患者,均为上颌后牙缺失要求行种植手术的病例。结果:观察期间共有1861位患者上颌后牙缺失要求行种植修复,通过术前常规拍摄CBCT观察发现上颌窦内未见明显异常者793例(42.61%),上颌窦异常者1068例(57.39%),包括:黏膜扁平样增厚763例(40.99%),黏膜息肉样增厚168例(9.03%),钙化72例(3.87%),积液65例(3.49%)。按照纳入标准,最终共有93位患者的93例上颌窦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53.51±10.75岁,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69岁。其中男性57例(61.29%),女性36例(38.71%)。随访时间7.05±2.18个月,其中最短3.6个月,最长15.2个月。扁平样增厚有66例,息肉状增厚15例,积液10例,钙化2例。93例种植手术中,无附加提升术且未穿破上颌窦底的有23例(24.73%),无附加提升术但穿破上颌窦底的有7例(7.53%),附加上颌窦内提升的有60例(64.52%),附加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种植的有1例(1.08%),附加上颌窦外提升术择期种植的有2例(2.15%)。其中,种植术后出现液平面的有9例(9.68%),通过一系列消炎处理随访时液平面消失的有8例。对术前术后共186张CB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黏膜增厚及上颌窦积液、钙化等改变,其术前平均厚度为5.93mm,而术后厚度为4.72mm,高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术后变化明显大于男性(P<0.05);不同的手术方式也存在差异性。术前缺牙区可用骨高度为5.99mm,术后骨高度为8.50mm,其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4)。结论:1.通过种植体植入术或(和)上颌窦内/外提升术,上颌窦内病变尺寸会变小,性别和手术方式是主要原因。2. CBCT作为一种现代准确的评价工具,既能清楚地反映种植术前及术后的上颌窦状况,又能准确指导手术适应症的选择。3.选择好合理适应症,在熟练轻柔的外科操作下,上颌窦区域存在良性病变时进行种植体植入术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