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anji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德国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1866—1929)在《意大利艺术与费拉拉无忧宫中的国际占星术》(1912)一文里提出图像学研究方法以来,图像学就一直在建筑学研究中运用于辨别作品的更深层意义或内容——即它的观念上的或象征的意义。本文运用图像学的原理,试图在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情境中探究围龙屋的建筑形态及装饰图像潜在的观念和思想。 在客家民居众多建筑类型中,围龙屋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毫无疑问,它是客家人宗族观念、神灵意识、生活方式、甚至是整个族群文化面貌的一个反映。历来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围龙屋的成因及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围龙屋的成熟形态而言,围龙屋通过将圆和方的形态分解成半圆及若干个方形元素,依照不同的功能要求组织而成,其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由核心部分(堂屋)、延伸部分(横屋和围龙)、衍生部分(水池、化胎、风水林)和连接部分(坪、天井、天街、横厅),遵循“向心围合”的构图基本原则,以竖向和横向两个轴线方向组织发展,从而构成了一个反映严格的礼制观念与等级关系的建筑空间图像,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日常交往都在此展开。 就其物质性层面而言,本论文基于田野的调研工作,对围龙屋的建筑构成要素、围龙屋的空间构成原理、围龙屋与日常生活,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发展与宗族的繁衍以及围龙屋建筑形态由于文化传播带来的风格变异等研究,说明围龙屋自身形态发展和风格演变的内在规律。在精神的层面上,围龙屋则更多依赖于建筑中功能性的和非功能性的构件,如风水、五行石、化胎、围龙和堂屋来实现客家人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等精神需求,以及泽被自身及子孙、宗族兴旺发达等愿望。当然,后者还更多地从可视化的建筑装饰图像中反映出来,在归纳围龙屋装饰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围龙屋的装饰构成往往通过谐音、类比、同构以及一些故事情节等方式,在屋脊、山墙、槅扇、水塘、柱式等建筑构件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地方,组合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实现其纳吉祈福的愿望。 本文期望从人文学科的层面进一步阐释围龙屋建筑形态发展和风格演变的深层文化内涵,阐释表现在围龙屋建筑构成中的视觉象征符号,阐释在可视的建筑图像后面可悟的文化意义,为客家建筑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近些年,我国城市化率不断地提高,城市建设蓬勃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从事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面对城市或者城市中某一区域空间时,缺少整体观、系统论的思维视
目前我国的能源形式相当严峻,为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降低建筑能耗。计算机模拟技术由于具有方便、快捷等众多优点,在控制采光和节能分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
拱是集形式美感和结构优越性为一体的建筑元素,在西方建筑史上曾经被广泛运用。然而,自近代以来,拱的使用数量和类型急剧减少。它更多的被作为古典样式的符号来装饰建筑,或者作为
屋顶木构架作为中国古代木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元素,在建筑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全人类的建筑财富。但是近代中国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致使木结构相关研究停滞不前,直到
在国内,建筑设计与建筑结构专业的分离是作为一个既成事实从西方引进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筑师难以从结构概念的探索达到建筑形式的创新。并且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结构知识是
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里,多元化建筑思潮广泛的影响着当代的建筑创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理性主义创作思想被建筑师广泛应用于当代建筑创作中,并在其不断
本文以成都古城为研究对象,探索古城从先秦起源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段的形态原貌和变化过程。以复原各个阶段古城城墙的形态、街巷网络结构为主,并探讨相应的规划思想、影响形态变
当今中国建筑事业的飞速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也是西方建筑师和媒体的国际观察对象。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国际经验的本土化以及超大量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进入了一个规模持续扩张,招生人数快速上升的阶段,新校区的规划和原有校区的改造项目逐步增多。这样的形势下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如何保持在适应其容
作为人类文明的伟大产物,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城市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信息。环顾历史上的城市都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地,研究城市发展,不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