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钢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组织演变的原位研究

来源 :安徽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do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某钢厂生产线的冷轧态高强IF钢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HT-LSCM)对实验钢进行模拟连续退火,对再结晶过程中组织演变进行原位研究。并结合金相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维氏硬度计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再结晶晶粒测量和显微硬度测定,探究了原位观察技术在研究再结晶组织演变中的应用,并研究了不同退火工艺对IF钢再结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论如下:(1)LSCM观察下亮色界面和新晶粒的出现,表明该处发生了铁素体的奥氏体转变;而深色界面的出现表明该处发生了再结晶现象。LSCM观测出的实验钢冷轧态试样的奥氏体化开始温度为855℃,完全奥氏体化温度为945℃,连续退火条件下的再结晶开始温度为705℃。但由于热腐蚀的延迟性,LSCM观测值都较实际略高。(2)利用LSCM可以原位观察再结晶晶粒的长大,其形核位置位于晶界交汇处,形核机制为连续形核,晶界迁移速度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减慢;LSCM原位观察下的再结晶组织与实际的显微组织有良好的相关性,其晶粒晶界属于真实的晶粒,而冷轧形貌组织可能仅是浮凸层,其内部已发生再结晶。(3)在LSCM原位观察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再结晶进程表现为白色冷轧态组织区域变小并转变为深色的再结晶区域,且转变速度越来越慢,随后LSCM图像基本无变化,此时已完全再结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观察到的深色区域中的晶粒晶界越来越明显,其晶粒尺寸变大。在金相组织分析中,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再结晶组织的晶粒等轴度提高,试样的晶粒尺寸基本都为一开始较大,随后先减小,而后增大(但小于初始阶段),并最终因处于完全再结晶状态而保持不变;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再结晶组织的晶粒等轴度提高,再结晶进程加快,等轴晶粒尺寸明显增大,且变化幅度远高于保温时间对其的影响;退火温度是影响再结晶组织大小的主要因素。(4)经LSCM观察和金相组织观察综合对比分析表明:实验钢在连续退火条件下,进行800℃保温180s、820℃保温120s、840℃保温60s时,已完全再结晶;完成再结晶后不长时间内,保温时间对再结晶组织基本无影响。这说明HT-LSCM是研究再结晶晶粒尺寸和保温时间的有利工具,具体表现为:LSCM图像中的晶界会随着晶粒尺寸的变小而不清晰,而图像基本无变化时则表明试样已完全再结晶。(5)实验钢在连续退火条件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试样的塑性应变比r值明显提高,显微硬度呈下降的趋势,且退火温度越高,下降趋势越明显;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刚好完全再结晶时的试样的塑性应变比r值略有提高,显微硬度亦呈下降的趋势,且在不同保温时间条件时的下降幅度基本相同。(6)通过HT-LSCM实验制定连续退火工艺参数是可行的,且较传统方法具有优势。根据HT-LSCM实验观测出的完全再结晶时间和初步观测以及金相观察得出的再结晶晶粒尺寸等信息,发现820℃保温120s时试样的晶粒尺寸值较经工厂连续退火生产线完成的退火卷试样的更为符合,并且其它性能参数(如再结晶织构、显微硬度)都符合得较好,因此该工艺条件是本次实验下该实验钢的最优退火工艺。
其他文献
近年来,RHIC(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和LHC(Large Hadron Collider)的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上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即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sma)。人们发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行为可以用相对论性的流体力学描述,而且耗散效应很小。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强耦合特性使得直接从微扰量子色动力学来计算输运系数变得十分困
自1985年,我国出现首例HIV患者以后,HIV的传染速率逐渐加快,形势越加严峻。该病毒致死率非常高,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没办法从根本上治愈,只能依靠药物维持,不仅花费极大,而且还
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合成了金纳米粒子功能化石墨烯中空微球。通过将肌红蛋白(Mb)掺入金纳米颗粒官能化的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空微球(AuNPs/rGO HMS)制备了金纳米颗粒功能化石墨烯中空微球/壳聚糖/肌红蛋白复合物的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和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EIS)、方波伏安法(SWV)和计时电流分析法对复合薄膜的制备工艺和性能进行了表征。UV
天然岩体中的节理或裂隙在压剪应力状态下是以闭合的状态存在着的。研究闭合裂纹在不同摩擦系数影响下的起裂、扩展以及贯通的规律对含裂隙岩质边坡的失稳破坏、深部采矿以及放射性物质的深埋等诸多岩石工程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和材料强度理论对压剪应力状态下裂纹的扩展进行了研究,并使用APDL编写命令流的形式在考虑裂纹面接触摩擦效应的影响下对受压状态下闭合裂纹的起裂、扩展以及贯通进行了一系列
机翼是民航客机的一个重要噪声源。在飞机飞行的过程中,气流绕过机翼在机翼后缘形成分离泡或者湍流,从而产生噪声。对机翼产生的气动噪声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与经典CAA方法相比,格子Boltzmann方法具有过程清晰、边界易于处理等优点,在计算气动声学方面有良好前景。本文采用黏性可压缩LBM方法对中等雷诺数和马赫数下翼型绕流湍流噪声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本文分析和推导了可压缩LBM模型,采用一种加
本文利用室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芳香族化合物1,5-二氢苯并(1,2-d:4,5-d′)双三唑(H_2bbta)分子的二维手性识别对其在Ag(111)、(110)、(100)表面组装结构的调控。实验发现,H_2bbta分子在Ag(111)和Ag(100)表面的组装结构在手性自我识别的作用下形成了两种互为镜像且与热处理温度没有关联的自组装结构。此外,还观测到H_2bbta分子在Ag
在聚合物表面加工得到的三维纳米结构应用广泛,如纳米光栅传感器、二元光学中纳米结构表面以及拉曼增强基底等。目前三维纳米结构的加工方法主要有聚焦离子束加工(FIB)、电子束加工(EBL)以及光刻等,原子力显微镜(AFM)因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原位检测以及较低的环境要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用于纳米加工领域。原子力显微镜在聚碳酸酯表面扫描刻划加工时会出现周期性类正弦的波纹结构。然而波纹结构的形成机理尚未
海量数据的产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推荐算法能帮助人们从大量数据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推荐多样性是衡量推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众多推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介观量子体系观察到了Kondo效应,并且通过控制门电压、偏压、外磁场、温度等手段对其进行操控,因此Kondo效应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Kondo效应涉及到局域自旋与传导电子间的反铁磁交换耦合,不同性质的能带结构对其影响至关重要。金属中磁性杂质的Kondo屏蔽,可以直接通过测量局域密度谱随外界参数的变化情况来进行研究。超导中磁性杂质将散射库伯对,并在能隙中诱导出Yu-S
应用程序在移动设备中运行需要占据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多样性的功能服务,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移动设备有限的计算资源无法保证这些应用程序高效的运行。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