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和比较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的病变特点,以及不同PCI策略(完全与不完全血运重建)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旨在为制定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一、资料来源选择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循环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所有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120例。同期(2008年4月至2008年7月)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60岁年龄组冠心病患者148例。二、冠脉病变及PCI评定累及左前降支,回旋支,中间支和右冠脉及主要分支血管1支者为单支病变,累及两支者为二支病变,累及三支或三支以上或左主干病变狭窄≥50%者为多支病变。即刻PCI成功的标准为置入支架者病变残余狭窄率<20%,TIMI血流3级;单纯PTCA者病变残余狭窄率<50%,TIMI血流3级。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定义:PCI后所有主要的冠脉及其分支无70%以上残余狭窄者为完全血运重建,遗留任何1支以上冠脉及其分支残余狭窄≥70%者为不完全血运重建。三、随访住院期间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PCI或CABG。远期随访:对行PCI治疗的高龄组患者记录(PCI后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因再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而入院,再次行PCI或CABG。四、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连续变量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临床及CAG比较:≤60岁年龄组患者男性,吸烟及高血脂比例明显高于高龄组。75岁以上年龄组患者左心功能减退,肺功能减退,脑血管病史及肾功能减退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组。高龄组患者OMI比例高(p<0.05或p<0.01)。75岁以上年龄组患者冠脉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闭塞病变,弥漫病变,复杂病变(B2,C型)及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低龄组,而单支病变及完全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低龄组(p<0.05或p<0.01)。两组靶病变血管的分布及PCI即刻成功率无差异(p>0.05)。高龄组PCI成功率97.3%。2、随访结果:75岁以上年龄组行PCI治疗的患者中无论是否行完全性血运重建介入治疗,其住院期间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PCI或CABG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对高龄组行PCI治疗的67例患者,随访1年MACE(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因再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而入院,再次行PCI或CABG)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两者临床及造影随访率无差异(p>0.05)。结论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严重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复杂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弥慢性狭窄,血管完全闭塞,严重钙化病变相对多。2、本研究高龄组与低龄组PCI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差别,提示在技术成熟的介入中心,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是安全可行的。3、本研究中高龄冠心病患者行择期介入治疗的,不论是否完全血运重建,二者PCI后1年临床终点没有显著性差异。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行部分血运重建介入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