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行为研究——基于北京市两所小学的调查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基础教育领域必然出现的问题。关注和解决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现实需要。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亲戚或其他监护人离开户籍所在地,或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的6-14周岁的处于小学学龄阶段的儿童。在北京地区,受家庭收入与城市教育政策的双重影响,虽然进入B类型小学就学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选择A类型小学。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选择北京市两所小学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两类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行为,了解两类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行为的社会功能水平和特点,揭示成因,提出对策。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A类型小学和B类型小学的流动儿童进行的学校适应行为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A类型小学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行为的表现明显优于B类型小学流动儿童,并且表现在社会能力和不适应行为两个方面;(2)无论是B类型小学还是A类型小学流动儿童,女生的不适应行为显著少于男生;(3)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年级越高,A类型小学流动儿童的社会能力越好、不适应行为越少,而B类型小学流动儿童的不适应行为则越多;(4)从学校适应行为的社会功能水平程度来看,接受过学前班教育的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行为方面更具有优势;(5)无论在A类型小学还是在B类型小学,学习成绩越好的流动儿童,其社会能力的水平越高,不适应行为则越少;反之,学习成绩越不好的流动儿童,其社会能力的水平越低,不适应行为则越多。(6)四年级是A类型小学和B类型小学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行为的显著变化期。  针对此结论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A类型小学扶持力度,实施“民校公助”有效模式;其次,开展B类型小学师资培训,掌握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教学策略;再次,加强学前班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流动儿童早期教育水平;最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流动儿童实现学校适应。
其他文献
期刊
我国于2001年9月启动的第八次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课程标准取代了沿用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目前,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了我国范围内大部分中小学的高度重视,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实验和内容。新课程改革之后,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寻找一
期刊
随着人类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就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表达习
茶作为一种文化介质,除了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以及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五大需求层次之外,更可以升华到满足超我的心理层次,即幸福感的提升。坚毅是美国最
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课程改革一直在探讨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校本教研包含自我反思、同伴
我国在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方面尚有很多不足,尤其对国外教育家的农村教育理论的探讨和发掘严重不足。这种探讨和发掘工作今天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将给我国农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