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我国现阶段扶贫工作的一项基本方略,不仅关系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阶段以来,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从现行标准来看,农村贫困人从2012年的9000多万减少到2018年的1000多万,贫困县数量减少了153个。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十分复杂又具有系统性的工作,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扶贫开发的参与各方及扶贫对象共同努力、紧密协作,从扶贫对象的识别到扶贫项目实施、扶贫资金的高效使用,均需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和要求进行计划落实。因此,为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真正精准落实到位,需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精准审计。而跟踪审计的全程介入、重点介入、适时介入三大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审计预防、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能够对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政策落实、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和绩效管理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符合“精准”要求。但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相关理论还不够完善,不利于跟踪审计工作的展开。本文基于对我国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现状剖析,旨在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阻碍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完善我国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对策建议以期充分发挥跟踪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促进扶贫政策更好的服务于民生。笔者首先从理论层面进行回述,并对国内外关于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扶贫审计的文献进行了阐述。其次,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及精准扶贫政策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实践中还存在着理论有待完善,审计难度大,审计力量薄弱等问题。基于这些现状及问题,笔者选取了审计署2018年第46号审计公告(即145个贫困县精准扶贫审计结果公告)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并参考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解读,对此次审计署开展的145个贫困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具体状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工作经验,最终提出优化我国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建议,为审计机关扶贫跟踪审计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