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八洛村为田野点,将这一清末形成的商业移民村落放置在区域贸易的背景之下,对村落社会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并通过考察移民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尤其是侗族社会自身社会结构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从而探究八洛村兴盛衰败的因为。
八洛村位于珠江水系的都柳江下游河畔,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是贵州省与东部沿海地区来往的重要孔道。清朝雍正年间,由于开辟苗疆的需要,清政府对都柳江流域进行了河道疏浚,以粤盐和木材为主的商业贸易也开始在这一流域展开。大量广东籍和福建籍商人因贸易活动溯流而上,逐步迁徙至都柳江下游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区定居并进行经营活动,八洛村也因此曾一度呈现出商业繁茂景象。然而,随着中国近代不同时期所发生的种种社会变迁,该村落的闽粤商人在变化了的社会境遇下纷纷离去并另寻出路,八洛村渐渐成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村落。本文则通过回顾这一移民村落中闽粤商人的活动,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为主,辅以各类地方志文献、碑刻、地契等材料,试图展示这一社会历史过程。希望解答在闽粤商人与地方社会所发生的种种互动过程中,地方社会变迁与都柳江下游区域商业贸易的内在关系如何。试图说明,随着中国传统权力结构的松懈,特别是依靠地方社会兴办团练之后,主导社会经济的支配权力不再掌握在商人手中,而是分散在侗族社会以家族为中心的私人关系网络和非正式关系网络之中,整个社会经济运作的机制是以不同的人群利益为动力,市场已超越了货物贸易体系,变成了汇集各种组织力量、不同身份的人群以及国家权力等要素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