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文化:璞山村的饮食人类学考察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udipao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的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传统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食物及饮食风俗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甚至有些已经消失殆尽。经济发展能够实现食物的充足供应,也能够带来饮食的多样性,但是经济发展也可能造成传统饮食文化的流失,这需要文化研究者深刻挖掘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本文以福建省南靖县下辖的璞山村作为调查对象,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并参考历史文献资料,竭尽所能记录璞山人的传统饮食情况,以期为闽南传统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案例,为传统文化的抢救略尽绵薄之力。  全文共分为八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本文选题的缘起及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田野点简介、简要回顾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第二章记录总结了璞山村的日常饮食的特点。第三章重点描写了璞山村的人生礼仪食俗,分析了各个人生礼仪中的食物所蕴含不同的文化意义。第四章介绍了璞山村传统节令食俗。第五、六章分别介绍了璞山村的宗教食物和仪式中的食物,在宗教食物中,描述了村民对天公和公王的相关祭拜,他们是璞山人平日最常祭拜的两个神灵,在璞山人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第六章列举了几个特殊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出现的食物都被赋予了特殊的符号意义。第七章着力介绍了璞山村孕妇及产妇的饮食及相关饮食禁忌,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反映出璞山人传统的饮食观与现代科学饮食理念的冲突与融合,也是当地饮食文化发生变迁的一个体现。第八章结语部分,在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辅相成的基础上,扼要总结了此次调查的一些心得。
其他文献
本文以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的南花苗寨为田野点,调查南花苗寨基督教教徒的与非基督教教徒的婚姻选择、婚姻缔结、姻亲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本文以考
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采用的核心协议,它能够提供高效、安全、可靠和更优质的服务,IPv4过渡到IPv6是大势所趋。根据目前智能家居的普遍现状,研究了IPv4向IPv6网络过渡的技术
正蓝旗“唐古特”是20世纪20年代迁居到内蒙古正蓝旗的土族人。他们来到正蓝旗的约90年里与正蓝旗的蒙古族共同居住在一起。他们在语言、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已与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以及草原牧场环境变化,蒙古族人员进城务工、经商人数日趋增多。他们在城市多数人就业于人员流动较大、收入较低的劳动力服务行业,从事
三分之一的脑卒中患者遗留有失语症,言语交流困难作为失语症患者最普遍的临床表现,将导致患者产生情绪障碍、交流参与减少甚至生活质量降低。与痴呆患者不同,卒中后失语患者对于
本论文是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进行为期20天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在调查中,笔者主要采用民族学参与观察、入户访谈的方法,全方位了解和体验蒙古族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