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观物”思想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244732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雍的“观物”既是一种去私去欲、体认万物之“理”与“性”的认识论命题,也是一种与物同乐、臻于圣人境域的修养工夫。邵雍以“观物”思想为核心,以贯通天人之理为目的,并融合其象数学与心性论,构建了一套庞大的学术体系。本文旨在对邵雍“观物”思想展开剖析,明其内涵与外延,以期略窥邵雍学术概貌。第一章主要考察邵雍“观物”思想形成源流。基于邵雍学习经历,将其源流分为三部分:早年求学时期,受儒家“观物”影响,吸收了《易传》观物层级观与《中庸》“以诚观物”的修养观;中年求学时期,受道家“观物”影响,吸收了老子“以所观所”的“观物”形式及庄子“以道观物”的“观物”内涵;晚年成学时期,受佛教禅宗“心性”思想的影响,吸收了修颙禅师“心不附物”、“本心自足”等内涵,构建出自己独特的“观物”思想。第二章剖析邵雍“观物”思想内涵。首先,明确“物”的内涵,梳理邵雍所言之“物”的具体范围及其“物”系统的架构方式,并将“物”划分为自然与人事两部分;其次,分析邵雍“观物”的两个方面:观“自然”系统与“人事”系统的内在原理,即自然的阴阳刚柔流转与人事的兴废盛衰变化;再次,阐述“以物观物”的观物要领,明确“观之以理”的核心内涵;最后,考察邵雍“观物”的目的,分析观物以至于“乐”的境界。第三章阐释邵雍“观物”的修养论。剖析如何达到“观物”的境界,从修心与修行两方面展开梳理:修心层面,须以静坐、洗心等方式让身心复归于静的状态,在静中达到对“诚”的体悟;修行层面,须在实践行为中保持“诚”的态度,在“学”中逐渐实现修养的提升,臻于“观物”真境。第四章探究邵雍“观物”与其象数学、心性论的关联。首先简要概述邵雍从物理至于性命,而贯通天人之学的整体架构,明确三者在其学术中的相对位置;其次,主要在分析其“象数”体系的基础上,梳理“观物”与“象数学”的具体联系,明确“物”系统的架构皆以“象数”为依据,及“象数”作为主体与物的媒介作用。最后,分析“观物”与“心性”的具体联系,明确“观物”以至于“性”及“心”生万物的根本内涵。第五章梳理邵雍“观物”的影响。一方面,分析“观物”对二程的影响:对程颢而言,主要表现在“内外两忘”的应物观,及其宽厚、乐观、超脱的人生态度上;对程颐而言,主要表现在“格物穷理”与“观物察己”的思考上。另一方面,分析“观物”对朱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朱熹对“物”的内涵界定、“即物之理”的研究及类推法则的创新型应用。
其他文献
初中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下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写作的交际功能,教学设计中缺少有效的写作任务情境,且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统编版教材中丰富资源的有效利用,忽略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对学生的评改指导也不足。在学的方面,学生存在着诸如写作动机弱、读者意识和目的意识淡薄、写作学习要素不足、缺少有效的学习支架和评改主体单一、形式简单等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表达欲
妇女问题是国家和人民普遍关注的话题,妇女解放关系到占世界人口半数的妇女命运,妇女解放同时也与人类解放息息相关。习近平多次强调妇女在家庭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不断提升,妇女获得新的解放和平等自由权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国社会中对于妇女问题的探讨愈发激烈。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及其中国化发展历程,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
国际话语权是国际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表现,较强的国际话语权是大国身份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近代中国在国际话语格局中位于弱势地位,其国际话语权长期处于被剥夺状态。直到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之后,社会主义中国才逐渐获以地区大国的身份,积极争得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并不断向世界舞台中心靠拢。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交事业中占据特殊地位
学位
在政策鼓励和社会需求双重推动下,社会工作在我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依然受到较多限制,没能充分发挥专业价值,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实践倾向,逐步建构了自身的专业惯习。基于此,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基于场域与惯习双向建构关系,分为学校场域和工作场域,通过对场域现状的分析和场域内行动主体间的关系网络的梳理,对社会工作者在两个场域内专业惯习的逐步建构进行研
中韩关系是东北亚地区重要双边关系,维护好中韩关系对于促进两国发展与维护地区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韩国对华政策是影响中韩关系的重要变量,因此,韩国对华政策不仅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中韩双边关系与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冷战结束后,韩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型,开始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受历史因素以及外交战略等因素的影响,韩国国内政治力量也逐步分裂为对华态度出现反差的进步和保守两大阵营。19
近年来,中国社会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时空变迁,这种社会时空的境遇的嬗变在转换乡村的发展语境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体验。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问题愈发受到政府与学界重视。目前学界对乡村经济、文化等问题都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于乡村美学却缺乏系统与理论深度的探讨,已有对乡村美学的研究尚未打破传统美学与现实空间问题研究的壁垒,乡村美学的研究始终缺乏足够的理论深度与现实关照。本文从空间的理
随着社会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消费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网红餐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大众娱乐消遣、社会交际、个人情感认同等方面的需求。本研究围绕“网红餐饮”的经营创意展开研究,对其兴起的原因和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并以文化菱形作为理论基础,着重从文化客体、经营创意者、消费者、社会四个角度深入探讨。“网红餐饮”作为文化客体,是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建构中具有关键作用,满足了消费者多维度的
在我国进入现代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建设以城市向周围边缘农村地区进行空间扩张为主要途径,以安置原农村居民为目的“拆迁安置”社区建设亦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国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安置居民行动主体的选择,重视在空间变迁下对安置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解析。拆迁安置居民作为空间演变的主要体验者与实践者,在经历传统村落空间向现代社区空间演化过程中,进行以传统惯习为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大型机关报,自创刊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联系广大群众和领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窗口,在报道重大历史政治事件中发挥着致为关键的作用。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肩负着建构中国共产党形象、新中国形象以及工人阶级这一国家领导阶级形象的重大历史使命。其中,《人民日报》对工人阶级形象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社会舆论走向,影响着基层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和新中国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