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有着丰富的电影产量和影片类型。无论是五六十年代的黄梅戏电影还是七十年代的武侠片、鬼怪片甚至八十年代之后的喜剧片、黑社会片,无不记录着香港电影的辉煌。然而在众多电影类型中哪种最能代表香港精神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有论者指出,香港电影是商业化操纵下的商品,娱乐消遣是其根本特征;也有学者称,生活化是香港电影的标签……。对香港类型电影的表现对象做一些总结则会发现:小人物的命运、底层的生活,才是保证香港电影鲜活生命力的关键。市民阶层的兴起组成了电影的主要受众,他们需要在屏幕上找到自我形象的认同、情感宣泄的依托渠道。因此反映底层生活的场景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而与主流社会秩序为敌的黑社会电影是香港底层生活品质的最佳代表。对秩序的挑衅、对边缘群体悲惨命运的关注、震撼的视听带来的生理宣泄等,既能符合港片娱乐特性,又是市民阶层心声的代言。香港黑社会电影是欧美黑帮片的本土化表述,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起源于武侠片,发展于英雄片、枭雄片,辉煌于古惑仔片,衰落于反黑社会片,再次兴盛于警匪片、黑色片,并在20世纪后以高度融合为特征,吸收各种亚类型元素的精华,掀起了黑社会片的观影浪潮,这些衍生类型的共同之处在于故事背景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叫“江湖”的地方。本文从“江湖”这一充满想象力的词汇出发,以江湖影像为依据,以解读江湖内涵为目标,表现香港黑社会电影的浪漫特征。文章的三个部分分别是:香港黑社会电影文化渊源——儒家文化主题、黑色影像本体美学特征——写意化的影像风格和人物塑造方式以及对电影娱乐化的接受方式三个方面对黑社会电影的特质进行剖析,力求对香港黑社会电影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做一个全面立体的解读,为香港电影发展规律作出理论上的总结,同时能够更好地指导电影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