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的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l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评级最早产生于美国又称“资信评级”或“信誉评估”是一种金融信息服务业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易手段的多样性,交易方式逐步向信用交易方式过渡,交易风险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大。为了规避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人们更关注交易对象的历史信用记录和预期信用能力。最初在西方国家,信用评级主要是对某一特定的有价证券,从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其他各个角度判断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测定,并以专门的符号,来标明债券本利按期支付或股票收益的可靠程度。后来各国又把这一业务运用到工商业或金融业,对其资信状况、负债偿还能力等进行评估,并以一定的符号标示其信用的可靠程度,由此,信用评级作为商业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信用管理的手段应运而生。 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信用评级为研究分析对象,对信用评级各种理论进行分析,对比中外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中的不同,并运用中国工商银行信用评级方法对国内上市公司进行实例分析,致力于探讨现代商业银行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 本文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信用评级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信用评级的相关定义、特点、种类、原则、方法、要点和需考虑的因素,对信用评级中的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综合利用这两种方法是实现科学信用评级的唯一途径。 第二部分: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比较。描述了国际上信用评级的发展历程,对国外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方法和特点进行归纳,阐述了中国工商银行信用评级理论基础、运用方法,并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进行比较。 第三部分:中国工商银行信用评级实例分析。通过运用中国工商银行信用评级方法对国内上市公司的信用评级进行实例分析。 第四部分:中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思考。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评级的必要性、并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信用评级案例分析指出国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不足,对信用评级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讨论了国内商业银行应采取的改进措施,以促使科学信用评级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的顺利实施。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实现电力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电力工业的持续发展。由于电力的生产、运输和消费有其独特性,电力市场建设目前正处于一个探索完善的过程中
我国认证市场发展迅猛。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20余载的成长,目前国内已有各类认证机构120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在众多认证机构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专利地图和TRIZ作为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两者的融合对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技术创新意义重大。结合创新形式多样化及需求不确定性,文章在阐述专利地图和TRIZ应用现状
对于电信业这样的服务性行业来说,当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产品差异难以体现,而价格上的策略又易于被竞争对手效仿的时候,建设独特的渠道可确立难以效仿的竞争优势。在连云港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