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并列结构中的平行效应——以眼动实验为例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min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句子理解中,人们对句中结构相似成分的理解更加迅速。当受试阅读具有相同句法结构的两个短语或分句时,前一成分的理解加工会促进后一成分的理解加工,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平行效应(parallelism effect)(Frazier,1984)。根据前人的研究,平行效应存在于英语并列结构中,而并列结构也是汉语中常见的句法结构,其存在形式多样,如带有连词“和”或顿号标记的并列结构,以及无标记并列结构。对汉语句式加工的探索能促进人脑中句子结构加工的研究,然而,汉语并列结构不同句式中是否存在平行效应的研究甚少。本篇学位论文具体研究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汉语三种句子结构:“和”字并列结构,顿号标记并列结构以及无标记并列结构的阅读加工中是否都存在平行效应?2)“和”字并列结构,顿号标记并列结构以及无标记并列结构的阅读加工具有显著性差异吗?3)如果汉语的这三种句子结构的加工中存在平行效应,那么产生平行效应的机制是句法预测还是句法启动?  本实验召集了41个汉语为母语者进行测试,所有受试来自湖南大学的不同学院,其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材料的设计是依据Patrick Sturt等(2010)的研究,实验方法是采用眼动技术,记录四个眼动指标数据,对总共110个实验句子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得出:1)带有连词“和”或顿号标记“、”的汉语并列结构加工过程中存在平行效应,无标记的并列结构的加工中平行效应的显著性不明显。2)带有连词“和”或顿号标记“、”并列结构以及无标记并列结构的阅读加工存在显著性差异。3)汉语中并列结构的平行效应是句法预测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是句法启动所导致的结果。关于平行效应产生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是句法预测(syntactic prediction),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句法启动(syntactic priming)。据前人对这两种机制的定义,句法预测对句式的要求较为严格,不仅需要有两个平行成分,还需要预测词(function word)的出现。而句法启动注重两个平行成分分别作为启动项(start)和目标项(target)。本实验的结果符合句法预测机制的解释。
其他文献
尽管学习者策略培训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部分,但对策略培训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习得环境较差的中国大陆.该研究旨在填补这项空白,重点研究5个阅读策略培训的效果.这5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翻译在本质上被视为一种跨语际的交际.某些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现象实际上都属于跨语际的描述性运用,比如广告、说明书、操作手册等的"翻译".在这些情况下,
阿部知二是日本文坛知识分子文学的一个典型,也是昭和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最早介绍和提倡英国的主知主义,在注重理性分析的同时,运用西欧人文主义及其小说技巧,创
预设在人们日常的言语交际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由于对话双方视预设内容为无争议信息,因而言语交际可以有效且经济地进行着.然而,若利用预设所具有的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等
基于对《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杨宪益,大卫·雇克斯)的比较研究,该文致力于探讨文化翻译的策略.文化翻译一直是翻译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考虑到翻译目的,特别是为了弘扬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