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的3.0T磁共振扩散成像初步量化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uan898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测量肝脏不同常见病变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图像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综合量化分析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的磁共振影像特点。 材料和方法: 1、选择10例健康者作为自愿受试者,男6例,女4例,年龄25~82岁,中位数57.8岁,无任何腹部脏器病史,常规生化检查及肝脏B超、CT、MRI检查未发现肝脏疾病。收集我院2008年4月-2009年4月间发现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26-78岁,中位数51.5岁。其中肝细胞癌13例,由手术病理证实;肝转移瘤8例,通过有原发病变、手术、针吸活检或随访检查证实;肝血管瘤12例;肝囊肿15例。每个患者均进行肝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 2、使用Philips Archiv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 上腹部常规磁共振检查,采用体部线圈,先行FGR序列冠状位定位扫描后,行轴位扫描扫描序列:①轴位扫描常规采用压脂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2WI,TR3500 ms.TE129 ms.层厚5mm,层间隔1mm,FOV30cm×30cm.NSA 3、矩阵320×224。T1WI TFE,TR10 ms、 TE1.2ms、翻转角15°,层厚5mm,层间隔1 mm,FOV30 cm×30cm,NSA2,矩阵320×224。②SE-EPI-DWI(TR1750 ms,TE55 ms),扫描范围、定位、层厚及层间距与T2WI-致,扩散因子b值选用0、300、500、800s/m㎡,扫描矩阵256×256,FOV400 mm,为多b值同步采集,联合采用呼吸门控及SENSE技术;③Gd-DTPA动态增强为三期屏气容积扫描采用THRIVE序列(T1 high resolution isotropic volume excitation),TR2.8 ms,TE1.4 ms,层厚4.0mm,层间距2.0mm,Gd-DTPA总剂量15 ml,速率2.0 ml/s,造影剂注射采用非磁性高压注射器(Medrad,美国)。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约22 S,动脉期扫描结束后延迟5 S开始门脉期扫描,门脉期后20 s开始延迟期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部肝脏。 结果: 1、b值取300 m㎡/s、500 m㎡/s、800 m㎡/s时,ADC值波动范围分别为:肝细胞癌:(1987.60-3367.90)×10-3m㎡/s、(1462.20-2888.90)×10-3m㎡/s和(1564.30-2467.70)×10-3m㎡/s,肝转移瘤:(2987.40-4891.00)×10-3m㎡/s、(2754.90-3321.60)×10-3m㎡/s和(2345.80-2765.10)×10-3m㎡/s,肝血管瘤:(3567.00-5241.00)×10-3m㎡/s、(3143.90-4890.80)×10-3m㎡/s和(2989.00-4289.00)×10-3m㎡/s,肝囊肿:(4832.30-6756.90)×10-3m㎡/s、(4052.90-5542.80)×10-3m㎡/s和(3827.90-5098.70)×10-3m㎡/s。 扩散成像b值差越大,所测得ADC值的波动范围越小,比较稳定,ADC值越准确;b值差小,所测得ADC值的波动范围大,ADC值偏高。 2、肝脏各种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肝细胞癌:(2252.56±424.06)×10-3m㎡/s,肝转移瘤:(2996.03±181.44)×10-3m㎡/s,肝血管瘤:(3716.36±522.76)×10-3m㎡/s,肝囊肿:(4667.77±431.76)×10-3m㎡/s。正常组ADC值(1388.41±160.84)×10-3m㎡/s。 肝囊肿ADC值最高,实体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ADC值较低,肝血管瘤介于二者之间;统计学分析可知,肝囊肿、肝血管瘤与实体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3、对病灶显示比较:综合运用DWI和其他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共检出病灶59个,TIWI共显示病灶46个,T2WI共显示病灶51个,Ga-DTPA动态增强扫描共显示病灶54个,DWI共显示病灶56个,以DWI显示最高,对良恶性病灶检出率DWI与增强扫描、TIWI、T2WI无统计学差别。 4、在全组肝细胞癌,肝转移瘤病例中,瘤/肝ADC值比值,即病灶的ADC值/本病例肝脏的ADC值,肝细胞癌病例的比值范围是1.45-1.84,均值是1.68±0.18,肝转移瘤病例的比值范围是1.03-1.23,均值是1.12±0.06,二者之间P<0.001,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1.扩散成像b值差越大,所测得ADC值的波动范围越小,比较稳定,ADC值越准确;b值差小,所测得ADC值的波动范围大,ADC值偏高。 2.肝囊肿ADC值最高,实体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ADC值较低,肝血管瘤介于二者之间。 3.在肝细胞癌,肝转移瘤病例中,可以根据所测病灶和肝脏ADC值的比值,即瘤/肝ADC值比值,区分肝细胞癌,肝转移瘤病例,可一定程度上提供鉴别诊断参考。 4.对良恶性病灶检出率DWI与增强扫描、TIWI、T2WI无统计学差别,但DWI能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敏感地检测肝内病灶,可作为肝脏MRI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以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的眼外肌为实验样本,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 factor,NGF)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在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根据预后因素分组进行分层治疗是当前治疗的总趋势。目前对其预后分级的主要标准为染色体核型分析,但是,仍有超过45%的AML患者为正常核
目的:获得高纯度人血浆β2糖蛋白Ⅰ(β2GPI),制备兔抗人β2GPI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β2GPI及其抗体在抗磷脂综合征(APS)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方法:1.采用HClO4沉淀、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OSAHS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从2013年10月到2015年10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