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各个测量位点的颊侧、舌侧骨壁厚度,将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并对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按照颊舌侧骨壁厚度的差值进行水平向分类,分析比较颊舌侧骨壁厚度与年龄、性别及侧别有无统计学差异;同时测量牙根尖距下颌神经管的距离,分析牙根尖距下颌神经管的距离与年龄、性别及侧别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从而为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的拔除提供术前指导及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应用New Tom拍照的CBCT影像资料,经临床医师诊断确实存在下颌垂直位的第三磨牙,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53个样本,性别、年龄及左右侧不限。应用自带的NNT Viewer软件进行三维成像,按照线性测量法,即用CBCT影像分析软件测量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在颊、舌侧正中牙槽嵴顶根方0.9mm处(位点O1和O2)、根尖中点处(位点R)和牙根中点处(位点P1和P2)相对应的颊侧及舌侧骨壁厚度,以颊舌侧骨壁厚度差值的均值M做为分类标准,舌侧位的指标为M≥1mm,中央位的指标为-1mm<M<1mm,颊侧位的指标为M≤-1mm;同时测量牙根尖距下颌神经管的距离。结果:1.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颊侧骨壁厚度为6.71±1.25mm;与年龄无相关性,与性别和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舌侧骨壁厚度为2.28±0.82mm,与年龄无相关性、与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3.依据线性测量法得出的M值,测得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舌侧位150例,中央位3例,本组样本未测得颊侧位的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4.测量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牙根尖距下颌神经管的距离为4.37±2.74mm,与年龄无相关性,与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颊侧、舌侧骨壁厚度及牙根尖距下颌神经管的距离与年龄均无相关性;2.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颊侧骨壁厚度与性别及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舌侧骨壁厚度与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牙根尖距下颌神经管的距离与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3.CBCT能够真实反映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周围立体的解剖结构;4.应用CBCT测量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颊侧和舌侧骨壁的厚度,获得了详细的临床资料,并且根据M值对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进行新分类,本组样本舌侧位最多,中央位次之,未测得颊侧位。5.通过测量获得的颊侧、舌侧骨壁厚度及牙根尖距下颌神经管的距离,医师可以充分了解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拔除下颌垂直位第三磨牙提供术前信息,为选择合适的术式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