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高与当今人类的精神生存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内在关联?在文化多元、观念多样的人类生存图景中,崇高应该包含哪些文化内涵?在我们的美学传统中关于崇高的言说,是否存在因知识论条件和时代局限而可能忽视的盲点?正视并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成为当下崇高研究不可回避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立场出发对崇高问题展开了跨文化美学分析。本文以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历史优先性为原则,以本土性为研究崇高问题的立足点,分析不同文化情境中各民族的崇高事象,关注不同文化情境中崇高的表达和体验,探讨不同民族的崇高和崇高感,展示崇高的丰富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希望由此展示跨文化中崇高的通约性。全文共四章。绪论部分探讨崇高的文化可通约性问题。崇高是蕴含着不同文化传统差异性的一个复合性概念,无论崇高事象有多少表现形态,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在这一前提下崇高观念及事象在不同文化间才能通约,并使崇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成为可能。第一章是崇高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西方美学家以郎吉弩斯、伯克和康德为代表在崇高问题的研究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崇高主体的同一性假设;二是根据不同的哲学理念侧重研究崇高客体的不同方面;三是关注对恐怖的克服。而中国学者在接受西方的崇高范畴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将重点转移到了对现实崇高现象的研究。通过历史梳理和现状分析,本文将崇高置入到文化传统中,以此改变崇高研究中哲学普遍性的思维模式,充分关注主体因文化的塑形作用造成的在心理机制、知识经验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展示不同文化中崇高的不同表现方式,显示崇高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第二章从恐怖的不同含义入手,以人在自然中地位的变化为起点,在纵、横两个层面展示了恐怖与崇高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美学家关于崇高与克服恐怖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将这两者的关系放到了文化传统中加以展开,重点论述了克服自然的恐怖与克服道德的恐怖两个类别,并进一步探讨了崇高与不可克服的恐怖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当前人类痛感范畴和恐怖含义的新变化,阐述了崇高与恐怖戏剧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探讨崇高与生命圣化的关系,指出生命圣化是崇高感的主体在文化上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在精神追求上的群体化表达,通过研究主体的本质力量如何以及以何种方式显现出来并形成崇高感,探究生命圣化的内涵,分析了在生命圣化过程中获得崇高感必须具备的条件:主体意识凸现与价值上的认同感,梳理出生命圣化的崇高的两种表现形态,进而指出了建构生命圣化的崇高对人类走向更高层次文明的作用。第四章从案例分析入手,研究主客体在不同文化传统与历史情境中形成崇高感的复杂过程。文化视野下的崇高不单纯作为一种知识存在,还可以转化为人类当下生存和精神建构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力量。凸现了崇高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人的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结语指出在新的知识论条件和学科范式基础上,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不仅为审美范畴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而且为开放性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