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如:教授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育,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战胜困难、锻炼意志形成良好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不断改进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高体育课堂在教育中的有效性,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落实《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培养目标,发挥体育学科特长,既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理念落实的基本途径。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教育观察法等方法,在充分了解当下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对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结合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及教育诉求,在深入分析人本主心理学的人性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为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找到了理论指导,提出了体育课堂教学人本主义模式的应然范式:着眼于学生的身体、能力、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主体,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教学。以此范式来审视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找到了学生课堂体育动机缺乏的原因及改革趋势,提出了对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范式。1、明确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情感、意志、行为能力,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制定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实现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本校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发展阶段,切合教学需求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基于生活实际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内驱力的典型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方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不明示性,非命令性,间接性”非指导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3、坚持体育课堂的主体性、快乐性、终身性、兴趣性的原则,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使其找到归属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采用多元、多主体、不同权重的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纵向比较在自身进步中获得成就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