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东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立的奠基者之一,他与郭绍虞、罗根泽一起被称为开创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华岳三峰”。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以其“见解警辟、取材精审”的特点从早期众多批评史著作中脱颖而出。本文纵观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过程,立足于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当代反思,同时以郭绍虞、罗根泽等人批评史著作作为参考系,对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做出全面探究。第一章主要探讨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社会语境与研究目的。二者共同影响了朱东润《大纲》的编撰。在社会文化语境上,上个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史正处于的发生阶段,“整理国故”运动以及中国文学史的编写都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现代转型。在讲义编写的基础上,“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和建立民族自信心的“求用”也成为早期批评史的主要研究目的。第二章主要探究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在研究对象上的贡献。首先在研究内容上,由于“文学”以及“文学批评”这样的概念带有强烈的民族性,朱东润在参考外来理论的同时根据本国的国情明确了其义界。其次在研究材料上,朱东润把小说与戏曲批评纳入中国批评史框架,实际上背后隐藏了其深厚的戏曲与小说理论学识。并且探究了《诗经》、《楚辞》两部较有影响力的文学史著作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影响。第三章主要分析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研究方法。首先朱东润在展开方式上选择了 “以人为纲”和“远略近详”的体例布局,笔者注意到这种展开方式继承了传统“文”的观念并且给了编者较大处理史料的空间。其次朱东润灵活地处理了历史观与叙述方式之间的问题,在叙述上弥补了绝对主义历史观的不足。最后朱东润视域是开阔的,做到了中西理论之间融合贯通,古今之间相互借鉴。总之,在古代文论研究多元化的今天,无论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与此同时在批评史的书写上也陷入了瓶颈,仔细回顾与反思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或许能给我们当代古代文论研究带来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