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胶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效学研究和免疫学机理探讨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ba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以气道高反应性(AHR)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四大顽症之一。哮喘的病理学改变以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辅的慢性气道炎症为基本特征,临床上以气道炎症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通气障碍为主要特征。多数国家的哮喘防治方案均采用局部疗法,应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的抗炎药物治疗为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手段,但从流行病学分析,并未发现哮喘患病率和死亡率降低,这提示现代医学尚未能提出根治哮喘方案,而且众所周知的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使其在广泛应用上受限。中医药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的治疗方法很多来源于中医药。长期以来受中医只适合于慢性病观点的束缚,目前中医药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应用多局限于哮喘的缓解期,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基于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研制的中药新制剂“双龙胶囊”,旨在对其疗效的确认和治疗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探讨,力求寻找可以用于哮喘发作期的中药制剂。1.文献综述查阅整理了近10年来国内外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目前西医、中医对于哮喘的致病因素、临床诊断、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掌握了相关领域科研前沿动态,并提出了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优势、不足及努力方向。2.实验研究2.1处方论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药研究成果,确定了处方组成和疏风解表,清肺化痰,降气平喘的功能,该方用于哮病风哮证,症见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作前鼻痒,喷嚏,咳嗽,痰粘。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见上述证候者。2.2双龙胶囊治疗哮喘的药效学研究2.2.1双龙胶囊对肺功能的影响实验中分别选用大鼠和豚鼠两种动物,用卵清蛋白注射致敏动物,造成发作期哮喘模型,建模完成后,实验组以三个不同剂量胃饲双龙胶囊(6.30g·kg-1·d-1,3.15g·kg-1·d-1,1.58个·kg-1·d-1,分别相当于临床人用量14倍、7倍、3.5倍),并设阳性对照组胃饲地塞米松(1.4mg·kg-1·d-1,相当于人临床用量7倍),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再以卵蛋白作为抗原攻击激发气道高反应性,测定大鼠肺功能的变化,观察诱发豚鼠哮喘的潜伏期。实验数据显示在大鼠肺功能测定实验中,正常对照组最大呼出量(PEF),0.2秒呼出容积(Fev0.2),第0.2秒用力呼出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0.2/FVC)分别为6.87、46.38和81.4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哮喘模型组此三指标显著降低,可分别降至5.88、39.95和63.26,地塞米松组与中药各剂量组均可明显升高PEF、Fev0.2、Fev0.2/FVC比值(P<0.05)。在豚
其他文献
我国台湾地区劳动派遣法制化的问题虽争议多年1,但由于2005年7月开始实施的退休年金新制2,让劳动市场上非主流的派遣市场突然找到了伸展的舞台,这种以派遣为营利目的聘雇方式
<正>在2008年10月份扬州市组织的化学实验优质课评比中,由我们两个人合作的《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实验课荣获市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省评。同
目的 研究消毒供应中心中的危机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比较本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危机管理前(2011年12月)与实施危机管理后(2012年6月)的风险事件、科室满意度
目的研究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使用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的颈椎病患者45例(治疗组)
目的探讨内分泌科管理中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间在沂水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病区药品管理风险评估方法,为科学制定病区药品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病区药品管理风险为研究对象,采用Delphi法对病区药品管理风险发生的可能
进入21世纪,随着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席卷全球,各国公众均希望地方政府高效廉洁并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将选民所缴纳的税费花得更有效率、更有效益并由
历史是人生智慧最好的教科书。党史、国史是中学生必修课。要修好这门课,除了提高思想认识之外,必须做到"六个抓好",一是抓好政策的还原,二是抓好学习引路人,三是抓好教育主
规范的英语书写是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初中生的英文书写应从初一入学开始,从写字母开始,写单词、句子、段落,一步步示范、练习、指导,严格要求、及时评价、组织比
本课题选择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作为研究对象。笔者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的理由在前言中已经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