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公共池塘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进而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公共池塘资源开发中作为主体的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困境和各自“自利”动机,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逆向选择”的基础条件,再加上失灵的公共池塘资源产权制度安排,无疑进一步促成“逆向选择效应”的发生。本文试图从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这一极其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出发,对公共池塘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读,有利于我们对“公地悲剧”现象认识的深化,有利于公共事物治理理论的发展创新。文章首先对有关“逆向选择”、公共池塘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的一般理论进行了说明,介绍了“逆向选择”的概念及其解决策略的理论、公共池塘资源概念及其治理理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第二章主要阐明了“逆向选择”的内涵,并对其在公共池塘资源开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解析,随后简略概括公共池塘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经典的哈丁(Hardin,1968)的“向所有人开放的牧场”理论模型为原型进行一个简单的逻辑推演,我们会发现,公共池塘资源开发中确实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第三章以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出发,从我国公共池塘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逆向选择的四个阶段,逆向选择条件预备的起步阶段、逆向选择初露端倪的初始阶段、逆向选择全面显现的变异阶段、逆向选择有所缓和的缓慢恢复阶段的表现出发,具体阐释了公共池塘资源开发过程逆向选择的表现及危害性,使我们对公共池塘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有了一个更加具体和直观的认识。第四章则从第三章的具体案例的现象出发,主要地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池塘资源开发中逆向选择产生的本质原因,主要有这么两大点,一是公共池塘资源开发中信息的不对称,二是公共池塘资源产权制度安排的失灵。第五章则基于上述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公共池塘资源开发中规避逆向选择的相关对策建议,首先是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其次是要创新产权制度安排,最后就是要变革治理模式,建议尝试采用参与式的多中心治理这样的治理方式来处理公共池塘资源的资源配置问题,以求达到资源配置在有限理性前提下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