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基因抑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an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 melanoma,CM)是成年人最多见的眼内恶性肿瘤,CM转移后死亡率可高达50%。国内外尚无有效、统一的CM治疗标准。在我国CM的基础研究报导很少,主要以临床分析为主。 目的: 本课题比较人CM三种细胞的生长特点和抗原表达,研究人CM细胞VEGF、Fit-1、KDR的表达情况。运用RNAi技术阻断VEGF表达,采用VEGF siRNA质粒体外转染人CM细胞,检测VEGF siRNA对CM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VEGF siRNA抑制CM VEGF的意义及抗CM肿瘤生长、抗血管形成的效应,为临床治疗CM提供新途径。 方法: 1.体外培养人CM细胞(OCM-1、SP6.5、VUP三种细胞系),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细胞爬片作HE染色、HMB45、S-100、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电子显微镜检测了解细胞的特点,为以后的实验奠定细胞学基础。 2.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三种瘤细胞的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明确它们是否表达及表达的程度。 3.采用人OCM-1细胞进行动物体内实验。观察OCM-1细胞植入裸鼠皮下后,肿瘤生长的方式、快慢等生物学特性,了解移植肿瘤VEGF、Flt-1、KDR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体外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4.快速大量提取VEGF siRNA表达质粒p1.0CMV-VEGF siRNA,质粒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OCM-1细胞,RT-PCR和ELISA检测转染后VEGF mRNA及VEGF蛋白被抑制的情况。 5.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OCM-1细胞转染pLOCMV-VEGF siRNA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情况,探讨pLOCMV-VEGF siRNA转染对肿瘤细胞自身的作用。 结果: 1.三种CM细胞在显微镜下形态上具有一定区别,但多呈多角型、梭型、类上皮型。细胞核圆、大,分裂相多见。HMB45、S-100,Vimentin免疫组化显示,OCM-l和SP6.5细胞上述三种抗原均表达,vUP只表达Vimentin。电镜下三种细胞都可见早期黑色素颗粒。 2.三种CM细胞免疫组化示OCM-1、VUP细胞表达VEGF、Flt-1、KDR蛋白,SP6.5只表达VEGF;RT-PCR示,三种细胞都表达VEGF、Fit-1、KDR mRNA。 3.裸鼠皮下接种OCM-1细胞1—2周后,可见皮下瘤体形成,呈实质性肿块生长,瘤细胞排列较紧密,组织中可见较多坏死灶。组织切片经免疫组化检测能表达VEGF、Flt-l和KDR蛋白,能表达HMB45、Vimentin,不表达S-100。 4.DLOCMV-VEGF siRNA质粒转染OCM-1细胞24小时后,其对OCM-l细胞内源性VEGF mRNA表达的抑制率约为54%。ELISA检测显示,转染24小时后VEGF蛋白表达仅为空质粒对照组的47.2%。 5.OCM-1细胞被VEGF siRNA转染后,MTT法示pLOCMV-VEGF siRNA组细胞增殖较其他对照组受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转染24、48、72小时后各组之间细胞周期均无明显差异。转染24、48、72小时后凋亡检测,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人CM三种细胞(OCM-1、SP6.5、VUP三种细胞系)的形态、黑色素瘤抗原表达略有不同;三种细胞均表达VEGF mRNA和蛋白;采用RNAi技术,质粒PLOCMV-VEGF siRNA经脂质体转染OCM-1细胞后,可以抑制VEGF mRNA和VEGF蛋白的表达,有望为CM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就开始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就简单地介绍几种教学方法,以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而良好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都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化;学习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趣开展。因此,我们应该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
目的;探讨干预性早产的病因,分娩方式,分娩时机及对母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4例干预性早产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早产发生率为6.33%,其中干预性早产占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