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刺激与经验——蒯因意义理论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史上,语言的意义问题得到了最多的关注。蒯因从一阶逻辑的角度对意义做了全面的探究。   一阶逻辑是一种外延逻辑,蒯因以此作为哲学研究的工具并终生捍卫使得他在本体论上只承认满足外延性原则的物理实体与类而排除了一切内涵性的对象。意义作为内涵性对象之一被大多数哲学家视为是实体。蒯因对意义实体地位的否定是借助对同义性批判来完成的:如果说两个表达式同义是无意义的,那么说表达式有意义也是无意义的。于是蒯因通过对分析性的批判以及对翻译不确定性思想的描述指出同义性并不能满足一阶逻辑的外延性原则,因而意义也不是实体。   否定了意义的实体地位并没有否定“一个句子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只是意义不再被视为是实体。蒯因把传统的意义理论分为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两个部分,并认为指称理论比意义理论更有前途。通过对指称的个体发生史的描述,蒯因认为只有指向物理世界中的个体事物的表达式才是有指称的,抽象语词以及其他没有指称对象的表达式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由此,可以把指称的个体发生史看成是意义的根基:既然表达式只能指称个体事物,那么人们也只能在运用这些表达式的交流过程中获得其用法,并将这种用法约定为意义;并且由于用法是要根据语境而定的,因而意义是不确定的。蒯因认为人们掌握语言的用法是基于“刺激-反应”的模式,意义不能满足一阶逻辑的外延性要求但“刺激-反应”模式及其产物刺激意义却可以,意义以刺激意义为线索逐步显现。因此,蒯因对意义的探究实际上是通过描述掌握语言的源泉而达到的,与其思索“表达式的意义是什么”不如研究“如何获得表达式的意义”。   在蒯因看来,意义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意义作为一种经验内容是在主体间的交流中所磨合而成的一种约定:(2)它必须根据人们的言语行为来判定,但又不能被完全决定:(3)意义是不确定的:但是(4)意义又具有客观性。然而,这些特点并不能完全揭示意义,“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蒯因那里是没有终极答案的,不可能把它化约为某一个抽象的或具体的存在物。意义包括了所有上述一切东西,甚至还要更多一些。   自蒯因的意义理论提出之后,对意义的探究开始引入了社会性的因素,并且意识到了意义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强调主体间的一致。然而,由于蒯因强调的社会性只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之后的意义理论就在蒯因的基础上注重探究心理意向的因素,把意义的社会性和意向性结合为一体。此外,在心灵哲学以及科学哲学等领域,蒯因的意义理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他文献
哲学家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自身发展脉络和轨迹,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不是书斋里的哲学家,社会现实问题是他密切关注的对象。市民社会的贫困现实引起了马克思的
探索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姻式发展,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模,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是职业教育和企业双方面的利益诉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应正视多元办学主体
罗素的学术生涯是从数学研究开始的,首先在数学和逻辑之间建立了同一性,而后把这种逻辑主义的立场贯彻到知识论、存在论和语言哲学领域。  就知识而言,罗素至少在三个层次
政治生活始终包含理想与现实两个维度,理想是应当怎样,现实是事实如何。应当表现为一些价值准则,或者说是依据或根据;事实则表现为现实条件、问题、经验内容等。政治哲学在把握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作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司马光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在司马光的历史著作中,全面贯穿着儒
德里达晚期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对现代自由民主制度之下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境遇的深入反思。他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这一条件下,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并没有终结历史,也没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