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域和私域:当代中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逻辑——以豫西库区及荆门农村为个案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__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豫西库区及荆门农村为个案,利用实地研究所得,结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大量调查笔记,分析了当前原子化村庄农民的公域和私域的特征;揭示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逻辑即公域和私域的转化;在对这一转化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原子化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途径。 本文中,“公域”指农民以公的行动逻辑对待的事物的范围,“私域”指农民以私的行动逻辑对待的事物的范围。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问题与目的、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解释了“公域”和“私域”的含义,描述了原子化村庄农民的公域和私域的特征,指出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逻辑正是公域和私域的相互转化。 第三部分,分析了公共物品的“事”在原子化村庄农民公域和私域间的动态转化,通过对S县库区村断路事件和荆门灌溉事件的比较分析,指出“事”的公私转化取决于外在威胁和诱惑、地方性知识和集体记忆的唤起。 第四部分,分析了公共物品的“物”在原子化村庄农民公域和私域间的动态转化,通过对库区的喷灌设施和荆门的堰塘水渠的比较分析,指出“物”的公私转化取决于其效用的即时性和可见性。 第五部分,阐述了公域和私域间转化的结果。通过对参加“四庙一会”活动的村民和对放“人情水”的管水员的分析。指出在公私转化过程中存在着“私域的扩大化”和“公私利益共同体”中公域利益被出卖的结果。 第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内容和方法论的特点,讨论了原子化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途径。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
其他文献
社会分层是对社会结构的纵向探究,也是解析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重要前提。农村社会现代化转型与全国的整体现代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影响整体社会转型的瓶颈。本文运
本文对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性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齐美尔的两本代表性著作:《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货币哲学》描绘了在他笔下个体的现代性“体验”,并揭示了在货币经济逻
长期以来,人事档案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证明一个人过去和预见一个人未来行为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弃档”现象频繁出现,“人事档案无
本文利用湖北省S市Z区的136位村干部和277位村民的调查数据,分别从经济发展、行政任务完成、环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自然亲属、宗族背景、个人经营社交这七个维度,在描述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