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最年轻、最具特色的湿地。湿地类型比较复杂,面积变化不稳定,且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黄河断流、人类活动、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地下海水入侵等影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系统也因此受到破坏。本文以北部黄河故道地区和东部自然保护区的滨海湿地为主要研究调查区,植物取样以所在站位的主要植被为主,主要包括芦苇、柽柳和碱蓬,水样以浅层地下水为主,通过对水化学成分、土壤和植被同位素、土壤含水量和浅层地下水营养盐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重点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地质环境特征和植物分布的相互关系。主要认识如下:浅层地下水中Cl-的含量与芦苇的分布状况呈相反的变化趋势,Cl-对芦苇生长的抑制作用是明显的;然而该离子对柽柳群落的影响分两种情况:Cl-含量大于22 g/L是起抑制作用的,但在小于这个值时,氯离子浓度与柽柳长势成正比;而在碱蓬群落区,其地下水往往有较高的Cl-分布,但在Cl-含量等于或大于35 g/L的地方几乎无法生长。整个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δD和δ18O值介于黄河水、海水和雨水之间,并且北部的浅层地下水较东部湿地的混合了更大比例的海水。不同植被叶子δD和δ18O数据显示,芦苇获取的水源是浅层地下水通过蒸发作用形成的,柽柳获取的水源来自更深的地下水,很有可能与其围岩发生过较强的同位素交换作用。碱蓬的水源更接近海水,所受到的蒸发作用更强烈。从柱状土壤样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来看,东部的土壤含水量偏高,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受现行河道流域影响,淡水注入较多,导致整体含水量较高。从植物分布状况来看,可以发现东部芦苇的分布态势明显优于北部。研究区取样站位区的植物是以喜湿的C3植物为优势的植被类型,北部研究区土壤中的碳同位素以C4植物碳的贡献最大,而东部研究区土壤中的碳同位素则以C3植物碳的贡献最大。从营养盐含量的角度来分析植被的分布状况,发现各种植被大都分布在NO2-, NO3-和NH4+相对低值区域,湿地生态对营养盐N有明显的过滤作用。植被的分布并没有因PO43-和SiO32-值的变化而有所影响,无明显的相应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