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结直肠癌靶向药物维持治疗: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f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随机临床试验表明,维持治疗较持续化疗或间歇治疗可以给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减少治疗相关毒副反应。目前推荐的维持治疗方案为氟尿嘧啶类、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 Bev)或Bev联合氟尿嘧啶类。抗-EGFR单抗维持治疗的疗效尚存争议。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浙江省医保政策和中国慈善赠药援助计划,部分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Cet)维持治疗。因此,我们进行这项回顾性研究分析Bev或Cet维持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2010-2018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化疗联合靶向药物诱导化疗后病情稳定并接受靶向药物维持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Cet组或Bev组;以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维持治疗持续时间和安全性等为研究终点;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用于分析不同分组间生存预后的差异,Cox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
  14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Cet组79例,Bev组64例;Cet组所有患者均为KRAS野生型。除Cet组中原发灶位于左半结直肠患者比例高于Bev组外(86.1%vs62.5%,P<0.01),两组基线基本平衡。两组中位PF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et组vsBev组:5.9个月vs6.3个月(HR0.93;95%CI0.65-1.32;P=0.68)]。Cet组中位维持治疗持续时间短于Bev组[4.1个月vs4.8个月(HR0.95;95%CI0.67-1.33;P=0.76)]。Cet组中,一线诱导化疗后和二线及以上化疗后进入维持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6.9个月vs4.2个月(HR1.52;95%CI0.93-2.48;P=0.09)。维持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诱导化疗期,任何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无4级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本研究表明,化疗联合Cet或Bev诱导化疗后病情稳定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Cet或Bev维持治疗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全国卷选择题有12道小题,共60分,占总分的40%,作为第一大题,做好选择题会使信心增强,有利于后续试题的解答.由于选择题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即“四选一”.因此,解选择题只要做对就行,不论用用什么“策略” ,常戏称为“不择手段”.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解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1. 直接法:  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严密的推理、准确的运算,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对照给出的选择支“对号入座”.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不太合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多媒体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重点难点不能突出和突破,浪费教师的大量精力和体力.针对上述现象,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要清楚
期刊
近做全国各地高考模拟题,发现以“酒驾”为素材的题目出现的频率较高.此类题目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教育,可谓“一石二鸟”.下面采撷五例并加以解析,供参考.  例1 (广州市模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规定:车辆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在20~80mg/100ml(不含80)之间,属酒后驾车,处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
期刊
1 引言  当前对于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课题,拜读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论著,感触颇深.在平时的教学调研过程中,笔者听课的同时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有效教学的立足点到底在什么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是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备课成果”,让学生感叹教师的“渊博知识”、聆听教师的“精辟讲解”;还是让学生充分暴露他们的“解题困惑”,点亮他们的“思维之火”.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
期刊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在江苏历年的高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2008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江苏高考解析几何的成功命制一直被认为是江苏高考试题的一个亮点,被其他省市所推崇,也引领着全国高考解析几何的方向.四年过去了,欣赏着这些精彩的试题,激动之余,总想冷静地问问自己,江苏高考解析几何的复习方向是什么.基于高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理念,笔者再次回顾了教材和考试说明中的相关内容:  (1
期刊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为: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受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会把本节课上成习课题,只重视训练学生解答已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解题模式去反复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
期刊
数列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而当我们解题时遇到一个新问题,总想用熟悉的题型去“套”,这只是满足于解出来,而数学思想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有着普遍的应用意义,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只有对数学思想理解透彻做到融会贯通时,才能提出新看法、巧解法.  下面结合实例分析如何从数学思想的高度出发解数列问题,旨在开启思维、拓宽思路,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大量教学实践表明,知识和概念的习得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反思性学习”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起,通过学生对经历过的学习活动再次进行回顾和思考,总結和发现出新的东西,进而完成知识的固結,并获得能力上的提升.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多年,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引导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其洞察数学的事实和本质,学生知识同化和顺应的水平亦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反思
期刊
笔者发现,一些教材及教辅资料上绘制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示意图比较粗糙、随意,有失准确性.因此,笔者尝试利用《几何画板》来绘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示意图,同时通过调节变量,来实现局部放大的功能.  一、 理论分析  分子力不是万有引力,也并非简单的库仑力,它是由一个分子中所有电子和核子与另一个分子中所有电子和核子之间的复杂因素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的总和,即分子力是一种电磁相互作用力.在有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在实
期刊
最值、定值问题,之所以在高考解几综合题中“热度不减”,原因在于解析几何的主体内容通过最值、定值的提问方式,能将其它章节重要数学知识内容结合起来,能够考查到学生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能将学生代数运算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天然浑成地贯穿于一道试题之中,体现试题的综合性,这种试题选拔的功能性强,符合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的选拔人才”.  解析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