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源传播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表明,HC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在西方国家的普遍人群感染率为1%,我国高达3.2%。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亿人携带HCV,每年约有1百万新的HCV感染者。HCV感染后,约有50-80%的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在此基础上约25%的患者最终演变为肝硬化,并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密切相关。HCV基因组变异率高,病毒准种多,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核酶(Rz)是一类具有酶活性的RNA分子,可序列特异性地结合并切割靶RNA,从而阻断靶基因的复制和表达。锤头结构Rz分子较小、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合成,作为新的抗病毒治疗手段,已在多种病毒的基因治疗研究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择高度保守的5’NCR和C区为靶序列,在体外设计合成两个锤头结构Rz,研究Rz在体外对靶RNA的切割作用和在细胞内对HC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同时探讨建立带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的四环素调控性细胞模型的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根据锤头结构Rz的设计原理,以HCV-H株基因序列为靶,通过对靶RNA二级结构的能量分析,在HCV 5’NCR和C区选择出213、260、470和478四个理想的靶位点,设计出Rz的基因序列。为了解这4个Rz的“广谱性”,分析比较了具有代表性的5株HCV序列,其Rz切点两翼碱基(7-8nt)的同源性为100%。 2 选择针对5’NCR的213和260两位点,在体外合成Rz213和Rz260单链基因,通过亚克隆技术将Rz基因插入两端带有自剪切Rz的pGENE8459v3载体,然后重组在pcDNA3真核表达载体的CMV启动子下游。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我们所构建的体外转录载体(pGEM-Rz)、自剪切亚克隆载体(pGENE-Rz)和真核表达载体(pcEM-Rz和pcENE-Rz)的连接正确。为了保证Rz序列的正确性,对pGEM-Rz213进行了手工测序,结果与设计合成的Rz序列完全一致。 3 应用α-32P-UTP在体外标记靶RNA,通过放射性自显影方法检测体外转录Rz对靶RNA的切割作用,结果表明Rz213和Rz260均可位点特异性切割靶RNA。 4 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的细胞转染,将Rz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导入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