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我国的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但在经过了2008年——“公益元年”的慈善事业“井喷”之后,我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虽然发展迅速,但我国的慈善事业还是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公众的慈善意识普及程度不够高,社会的集体慈善观念存在误区,更为重要的是,媒体作为传播慈善理念的重要职责的同时,对慈善的态度和理解存在偏差,这就为慈善观念的正确传播带来阻碍。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媒体对慈善传播的态度、立场分析,结合近期有代表性的慈善事件的报道与传播效果,以及对《中国青年报》、《中国时报》任一月份的慈善相关报道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当前媒体在慈善传播中存在媒体越权、传播者将主观情绪融入报道、常态下慈善传播力度不够等问题。而慈善观念在传播中存在误区一方面是因为媒体曲解了慈善这一概念的本身。另一方面,受众作为传统罪富文化的影响者,作为存在两极分化的社会中的成员,在仇富心理的驱使下,对慈善有着扭曲的理解;在体制的制约下认为慈善与自己无关;甚至把慈善当成对他人的施舍。本文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对媒体慈善传播观念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当前媒体尚未意识到自身在慈善传播方面所担负的文化功能,普遍对慈善事业缺乏监督意识,多年来,媒体始终在慈善传播中占据主动位置,单向度的传播模式使得受众的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和交流。慈善机构的浓厚的官方色彩,不完善的慈善税收制度,慈善机构的信誉危机等因素都制约着慈善观念的传播。然而,社会文化土壤的缺失表现在没有正确的财富观和平等慈善的社会理念,以及慈善立法的缺席,这都是受众对慈善观念理解偏差的社会文化因素。最后,本文在对慈善传播的有效模型的探索中认为,在慈善传播的初级阶段,应将正面宣传和适度的负面揭露结合起来。而在慈善传播的发展阶段则应使用互动性强的对话模型传播慈善观念,新媒体正是适合这种传播模型的最好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