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的魅力 ——自然光条件下的建筑空间氛围营造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09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与影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元素,利用与把握空间中的光与影始终是优秀设计师追寻的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经典设计案例中的光影营造与调控方法,讨论现代建筑大师设计光与影的独特处理技巧。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总结、案例剖析与图示分析等方式,分析建筑的形式会对空间中光影变化产生如何的影响,试着探讨建筑中光影与建筑空间氛围的关系。本文首先在理解自然光、光与影、建筑空间氛围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优秀经典案例作品分析与调研,详细阐述光与空间、光的精神特性、各种影响因素下的光影形象及其营造的空间氛围;其次,基于对光与空间的构成关系,分析归纳出光影对空间氛围艺术性表达的四类手法,关联、参与、时间以及编排的手法;最后,基于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研究,并结合前面所归纳的方法反证了四类空间氛围营造手法。以现代建筑师对光影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光影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设计和应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其一,基于关联、参与、时间以及编排的四类手法。探讨主题、道具、场景、行为活动、时间、记忆以及序列编排等手段对运用光与影营造空间氛围的影响,分析不同手段运用光与影的设计优势和影响因素。研究空间中与光影设计有关的几个影响因素,包括空间组合方式、采光构件、遮光构件、色彩和空间界面材质等,分析其带来的室内光影环境的变化。其二,基于满足建筑技术以及采光需求的情况,通过对建筑大师经典案例的解读,探讨在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建筑美学下,几种类型的空间氛围营造。在一般的研究方法和策略上,前者是设计的重点,而后者是人、建筑与自然统一的重要体现。另外,本文的创新性首先在于分析了光与影的物理及心理特性、光与影营造空间氛围的手法、光与影所创造的空间氛围给人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符合空间使用功能、形式美和人的心理情感需求的光影设计应用原则和设计手法;其次在于将光与影纳入空间情节的编排,让原有的空间结构更有机更具张力,更具感染力。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拓宽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思维方式,加深设计师对光与影的理解和诠释,促进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为拓宽建筑及室内的光影设计提供思路和依据。全文字数85129字,图表幅146(其中图119,表27)。
其他文献
患者,男,88岁,于2020年10月19日就诊。主诉:左下肢带状疱疹12 d。现病史:2020年10月8日出现左下肢皮肤灼痛,10月15日出现皮肤疱疹,次日于北京市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神经痛,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抗病毒,维生素B1、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普瑞巴林胶囊止痛;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皮肤感染;吉法酯片保护胃黏膜,疼痛未见明显好转。刻下症:左侧下肢多处皮损,可见成簇水疱,局部
为研究鸡蛋在贮藏过程中的新鲜度变化,构建鸡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将鸡蛋贮藏在4℃、10℃、16℃、37℃,测定蛋重、蛋黄颜色、哈氏单位、蛋黄系数,在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贮藏温度、贮藏天数与鸡蛋哈氏单位的变化规律,构建鸡蛋哈氏单位与贮藏温度、贮藏天数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显示:在4℃、10℃、16℃、37℃贮藏的鸡蛋哈氏单位与贮藏天数线性方程的R2分别为0.98、0.99、0.94、0.93;4℃
网络成瘾是青少年面临的重要心理社会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证实网络成瘾给青少年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系统考察中国农村青少年群体网络成瘾的内部异质性及其对抑郁和问题行为的纵向预测作用。本研究通过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对1194名农村青少年(Mage=14.53,SD=0.72)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的方法,探究网络成瘾剖面的不同模式亚群组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抑郁和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可引起一系列皮肤损害,部分患者报告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的重新激活,这可能与SARS-CoV-2感染导致的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近日,我们还注意到接种COVID-19疫苗后出现带状疱疹的报道。目前,关于COVID-19、COVID-19疫苗和带状疱疹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明
抑郁是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以往横断研究表明同伴依恋作为保护性因素可以降低青少年抑郁,但关注青少年抑郁与同伴依恋之间是否存在双向关系的研究较少且未区分个体间效应和个体内效应。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I-CLPM)克服了传统交叉滞后模型(CLPM)无法分离个体间变异的不足,能够真正地在个体内水平上揭示变量间的双向预测效应。鉴于此,本研究以山东省某中学七年级学生为被试(N=651, M年龄=
父母外出务工所导致的亲子分离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留守青少年经历抑郁症状的概率。虽然与父母长期分离,但是留守青少年与父母之间依然存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的联结(例如,远程沟通、父母回家探望时的面对面沟通等)。在这一背景下,亲子分离和亲子联结如何作用于留守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展,已经成为该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深入认识留守家庭中的亲子系统与个体抑郁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652名青少年进行间隔两年的追踪研究,通过交叉滞后的方法探讨信任感、亲子冲突和青少年抑郁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基于理论建立的四种模型之中,稳定性模型、症状驱动模型、情感驱动模型及素质-应激模型中,其中修订后的情感驱动模型的拟合最好,意味着先前的信任感可以显著预测随后的信任感和青少年抑郁,先前的抑郁可以显著预测随后的青少年抑郁,而先前的抑郁不能显著地预测随后的信任感,先前的亲子冲突可以预测随后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通常伴随着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等表现,其在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持续的消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抑郁具有代际传递性,即父母抑郁会增加子女罹患抑郁的风险,但其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澄清。抑郁代际传递整合模型(The Integrative Model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Risk to Children of Depr
心理资本是个体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四个维度。既有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青少年抑郁具有重要影响,但心理资本"怎样"影响(中介机制)以及"何时"影响(调节机制)青少年的抑郁仍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拓展—建构理论"和"压力—缓冲模型",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旨在检验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资本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对上述中介路径的调节作
目的了解青少年女同性恋人群抑郁状况,并分析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为预防女同性恋抑郁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7—12月,由北京Lespark组织(女同性恋组织)联系并招募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进行匿名网络问卷调查。结果 160名青少年女同性恋中,报告有抑郁症状的占56.9%(91人);总社会支持得分为(58.25±13.39)分,领悟社会支持高水平者占45.6%(90人),其中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