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的提出和推进,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生态城市作为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逐步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张掖,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其特殊多样的生态资源成为张掖建设生态城市的天然优势。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推进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提出,走生态城市建设之路成为张掖经济转型跨越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张掖市甘州区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其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产业转型路径、甘州区的转型历程、转型结果和转型效应评价进行分析,并对张掖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效率进行了测度与评价。这对我国西部城市的生态城市转型过程和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对张掖生态城市发展转型的相关政策从时间尺度上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张掖市三次产业的转型方向与政策推动路径,以及相关的城市空间重构特征。结果表明,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与转型主要由政府主导,市民的参与度较低,企业落实和公众参与起促进作用。张掖市政府通过提供补贴、资金、奖励、返税、贴息、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来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业的转型。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业落到空间上,便形成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及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国家湿地公园、滨河新区、国家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沙漠体育公园这五个新型功能区构成的“张掖市1+5生态城市格局”。第二,从产值结构、旅游产业、城区空间扩张、景观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了甘州区的转型历程。研究结果显示,在产值结构方面,2011年大致可以作为张掖市甘州区产值结构显著变动的转折点。在旅游产业方面,自2009年张掖生态城市建设以来,旅游业对GDP的贡献十分显著。在城区空间扩张方面,2008-2017年甘州区城区空间扩张以西部方向为主,北部、东北方向也有大面积扩张,南部扩张范围较小。2017年的城区面积与2008年相比扩大了将近一倍,2009年、2012年和2014年三个年份的扩张速度最为明显。从景观生态环境方面来看,2009年以前,甘泉公园为甘州区最主要的生态用地,2009年以后,生态用地开始大面积扩张,且扩张方向主要以城区北郊为主、东部为辅,城区内部零散分布。第三,分析了甘州区生态城市的转型结果与市民感知效应评价。一方面,通过构建张掖生态城市水平的指标体系,对张掖生态城市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0年,甘州区生态城市发展水平处于较差或一般的水平,2011年以后,甘州区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达到较好甚至优良的水平。另一方面,对市民的感知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生态意识效应评价、城市环境效应评价、城区空间扩张效应评价、生活质量效应评价、休闲游憩效应评价得分依次降低。其中,个体属性中的年龄、学历和月消费等因素会对转型效应总体评价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对张掖市生态城市转型政策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自2010年张掖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意见”以来,张掖市生态城市政策的产出投入比迅速增加,到2012年达到研究期内相对最高的水平,这也从侧面说明张掖生态城市转型政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引是科学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