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比较、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并发症与临床疗效,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搜集2008年6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2例,其中女33例,男19例,年龄62-92岁,平均76.3岁,其中行内固定术患者26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26例。分为A、B两组即A=内固定组,B=置换组。详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下地时间、术后3个月、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髋关节功能依据Harris评分标准。将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前合并症情况、伤后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作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因素,分别对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A、B两组一般资料比较:A组手术时间平均为80.00±15.200min,B组中手术时间平均为88.04±8.960min,P<0.05,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于关节置换组。A组手术出血量平均为194.42±55.773ml,B组手术出血量平均为429.42±116.570ml,P<0.05,内固定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关节置换组。A组患者术后下地时间平均为64.64±13.266d,B组患者术后下地时间为19.46±10.599d,P<0.05,内固定组患者下地时间明显晚于关节置换组。2、A、B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A组中有1例患者失访,有2例患者因脑出血分别在术后8、12个月死亡,其中6例患者因髋部疼痛呈跛行步态。B组中有2例患者失访,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其中3例患者出现髋部疼痛,无髋关节畸形。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于内固定组。3、A、B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共22例患者,其中A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早期并发症,B组中有7例,共48例次。其中发生一种并发症者23例,发生两种并发症者18例,发生3种及其以上者7例。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关节置换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少于内固定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方式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方式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因素,其OR值分别为1.635、54.717、0.007。结论通过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下地时间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少、髋关节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