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种质抗灰飞虱QTL分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6075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刺吸式害虫,不仅刺吸水稻汁液造成直接为害,还传播一些水稻病毒病。目前,防治灰飞虱的主要措施是利用化学杀虫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及农药残留,且会使灰飞虱对药剂的敏感度降低,抗药性增强,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挖掘和利用抗虫基因是防控灰飞虱绿色、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药用野生稻蕴藏丰富遗传多样性和大量优异基因。利用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02428经体细胞杂交获得的一份抗灰飞虱材料Pf9279-4开展了抗灰飞虱基因定位,并对其抗虫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我们首先利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对供试水稻材料进行了抗灰飞虱评价,结果发现,药用野生稻对灰飞虱免疫,Mudgo和Pf9279-4分别高抗和抗灰飞虱,02428、9311、TN1和武育粳3号都高感灰飞虱。Pf9279-4对灰飞虱成虫的寿命、若虫历期、产卵量等均有不利影响,并对灰飞虱有强的耐受性和排趋性。进而,我们利用构建的9311/Pf9279-4F2群体,进行了抗灰飞虱QTL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了 QTL验证。在第3、第7和第12号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抗灰飞虱位点,分别命名为Qsbph3d,Qsbph7a和Qsbph12b,分别位于标记RM1324~RM6881、RM3225~RM3755 和RM3917~RM4888 之间,贡献率分别为 37.5%、10.6%和7.2%。利用82对SSR多态性引物对药用野生稻、02428和Pf9279-4进行渗入片段检测,在第3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RM218~RM7425之间;在第7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RM7012~RM6338之间;在第12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RM463~RM6265之间。检测到的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检测的QTL所在区域,证实所检测到的QTLs的准确性,并把3号染色体的QTL区间缩小在RM218-RM7425之间,物理距离为3.2 Mb;7号染色体的QTL区间缩小在RM7012~RM6338之间,物理距离为3.1 Mb;12号染色体的QTL区间缩小在RM463~RM6265之间,物理距离为2.9 Mb。筛选到C2-1-12和C2-1-6两株单株,含3号和7号染色体QTL区段。为了揭示Pf9279-4的抗虫机制,我们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了灰飞虱侵染前后Pf9279-4的蛋白质组变化,并测定了材料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发现,在Oh时有29个蛋白点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1个差异蛋白点下调表达,8个差异蛋白点上调表达;在接入灰飞虱6 h后,有64个蛋白点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8个差异蛋白点下调表达,36个差异蛋白点上调表达;在接入灰飞虱12h后,有39个蛋白点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5个差异蛋白点下调表达,24个差异蛋白点上调表达。差异蛋白涉及防御、光合作用、蛋白代谢和修饰、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细胞壁合成、氨基酸代谢、催化等生物过程。对Pf9279-4进行抗氧化酶活性检测发现,Pf9279-4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活性在灰飞虱侵染各个时间点都高于对照;Pf9279-4中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羟自由基抑制能力的活性在灰飞虱侵染各个时间点都低于对照。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在Pf9279-4在SA途径中起到重要作用,推测在Pf9279-4受到灰飞虱侵染时激活了依赖SA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其他文献
雾滴流量、雾滴沉积量(以下简称雾量)的精准测量是开展喷雾规律研究和作业性能评价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现有雾量测量方法主要使用纸卡示踪剂法,该方法布点方便,在植保喷雾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测量环节多、时间长,且同一纸卡不能多次连续测量。还有一些基于电容、电阻原理雾量测量装置,虽能快速得到测量值,但每次测量后需对传感器表面残留的雾滴进行处理,也不能多次连续测量,测量效率不高。另外,上述方
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后造成的土壤压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压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显著改变,打破了原有的物理-生物-化学平衡,致使土壤出现退化。在南方稻作区,土壤含水率高、粘度大且板结严重,在面对高强度的机械化作业时需要承受更大的土壤压实风险。为防止土壤压实的进一步恶化,需要尽快构建一整套消减土壤压实的技术体系。然而建立这一技术体系的主要障碍在于土壤压实过程的未知和土壤压实风险评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稻区广泛发生的、水稻上最重要的毁灭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生产安全,其造成的损失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但是直到现在,由于病菌的快速变异以及在水稻上易产生抗性,传统的作物耕作方式或者药剂防治手段都无法控制病菌的扩展与危害。尽管对稻瘟病菌的致病机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但是其依旧是包括水稻、大麦、小麦以及小米等禾本科植物上最重要的毁
共生菌Wolbachia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是昆虫进化的重要动力。现已发现Wolbachia对宿主生殖具有普遍的调控作用,也发现其在双翅目昆虫中具有保护宿主免受病毒侵染等作用。除此而外,Wolbachia对宿主是否还存在其它的抗逆性调节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灰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其体内也存在Wolbachia等共生菌。本文在分析灰飞虱体内共生菌群落组成结构,重点研究了Wolbachia对灰飞虱抗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最有效的防治大豆疫霉的措施是使用抗病品种,然而,由于疫霉菌效应分子的快速变异,导致单一抗病品种很快会被疫霉菌克服,所以目前如何防治大豆疫霉引起的病害仍是大豆生产上的一大难题。对大豆疫霉致病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开发新的抗病技术,控制此病害的发生。本实验室前期工作通
水稻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水稻病害,严重危害水稻的生产安全。水稻—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互作系统是研究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典型模式系统,其中非编码RNA尤其是小分子RNA在植物应对不同逆境胁迫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通过高通量测序挖掘更多参与调控水稻对稻瘟病免疫防卫反应的miRNA,从小分子RNA水平深入了解水稻—稻瘟菌互作的分子
鳞翅目幼虫表现多种防卫行为来对付寄生蜂的寄生,包括逃避、攻击以及群体协同防卫等,防卫行为的效力可因寄生蜂种类不同而异,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寄主通过防卫可降低被寄生的风险,但需付出一定的适应度代价,该代价包括行为和生理些变化,称谓“非蚕食效应”(风险效应、非致死效应),该效应与天敌取食寄主的所谓“蚕食效应”(致死效应)共同对寄主发挥抑制作用。迄今,对寄主昆虫防卫行为的研究多以定性或简单的定量描述为
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三大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发生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给水稻等谷类作物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防治稻瘟病主要采用选育抗病高产的优质品种,同时结合化学药物防治。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易变,抗病品种种植过一段时间后其抗性容易丢失,所以防治稻瘟病一直是水稻种植生产上的一大难题。2005年稻瘟病菌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为从分子水平上对稻瘟病菌中的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和分
对寄生蜂的研究往往集中于那些寄生植食性昆虫的种类,而对捕食性昆虫的寄生蜂生物学、行为和生态学所知甚少。本研究在摸清南京地区七星瓢虫Coccirnella septempunctata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寄生性天敌种类后,针对以七星瓢虫为寄主的2种幼虫-蛹跨期寄生的近缘啮小蜂—瓢虫啮小蜂Oomyzus scaposus和黄胫啮小蜂O.flavitibialis(暂定名),首
前期研究表明PCA能够干扰Xoo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导致菌体内活性氧(ROS)显著积累,因此本研究对Xoo和Xoc中所有过氧化氢酶在PCA作用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探索,发现PCA可以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编码基因catB和katE的表达量。此外,外源添加过氧化氢酶可以降低Xoo和Zoc对PCA的敏感性。Xoo和Xoc中过氧化氢酶基因catB缺失突变体中过氧化氢酶活力均显著降低,对PCA敏感性增强,对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