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产业政策的背景来研究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渠道对企业投资方向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来说产业政策并不会对企业银行贷款的投资方向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如果在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里按照产权性质进行细分,就会发现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会更倾向于将银行贷款用来补充公司流动性资金的不足。而在产业政策不支持的企业里按照产权性质细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特征。说明在产业政策不支持的情况下,产权性质不会对企业的投资方向产生显著影响。 公司金融研究里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对公司投融资情况的讨论。目前已有大量文献表明产业政策影响银行的贷款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企业的融资约束会进一步地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分析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产业政策在其中起到了连接银行贷款和企业投资的桥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因为产业政策影响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那么那些主要以银行贷款为融资方式的企业是否会因为这种影响在对银行贷款的投资方向上有所差异。 纵观国内已有关于公司投融资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对于该话题的讨论均集中在对于公司融资约束以及投资效率讨论中。近几年对于融资的讨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有少数学者开始研究基于公司自身的特征因素对于融资偏好的顺序影响。但是还鲜少有看见文章研究融资渠道对公司投资偏好顺序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债务融资这种融资渠道对公司投资偏好的影响,由于在中国很少有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所以本文利用了公司银行借款的数据来代表公司的债务融资数额。 就现有的文献结论,本文可以得知,银行更愿意将贷款贷给有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说明有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具有更加宽松的融资约束预期,相反,没有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的融资约束方面就会相对偏紧。那么这两类公司在对待银行贷款的投资方向上是否会有什么区别。除了按产业政策划分,文章还会将企业按照产权性质划分,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与上述内容类似,在一般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国有企业具有较为宽松的融资约束预期,而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则相对较紧。产权性质的不同是否也会造成公司对银行贷款的投资方向上的差异也是本文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投资方向分为了:扩建、新建、研发、兼并与收购以及其他项,其他项主要指将银行贷款用于补充经营性流动资金的情况。我们的研究发现,鲜有企业将银行贷款用于研发和兼并与收购项目,通常来说,研发和兼并与收购均属于建设周期非常长且回收期不确定的项目。然而由于银行贷款存在利息压力并且企业的大多数银行贷款期限较短,与项目的建设不能良好匹配,因此企业很少用银行贷款进行研发和兼并收购投资这种情况是符合逻辑的。 另外,本文还把产权性质结合产业政策一起将样本分为了有产业政策支持的国有企业与有产业政策支持的民营企业。发现相比于国有企业来说,有政策支持的民营企业会更倾向于将银行贷款用来补充流动性资金的需求。而对于没有产业政策支持的国有企业和没有产业政策支持的民营企业这一组来说并没有这样的特征。另外,除了产业政策和产权性质的影响,文章还研究了公司其他自身的特征对于企业银行贷款投资方向的影响,最终研究表明,1、净资产收益率越高的公司越容易将银行贷款用来进行项目扩建或是新建。2、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也更倾向于将银行贷款用来进行新建或者是扩建。3、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对企业银行贷款投资方向的影响在没有产业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会更加的显著,成长性越高的企业更希望将银行贷款用来进行扩建及新建,但是在有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中,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对公司银行贷款投资方向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文章中对以上研究结论均有细致而又深刻的分析。以下是对文章整体分布结构的一个详细介绍。 第一章是文章的导论部分,该部分又分为了五个小节,分别讲述了文章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内容与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研究的问题以及文章后面的结构安排,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最初想研究这篇文章是基于对国家现有产业政策支持企业的一些思考。我们都知道,产业政策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提高供给总量。总的来说,产业政策的制定主要是用来对国家想发展一些产业所给予的扶持,提供的优惠。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国家产业政策保护的行业中,很多行业还处于“幼稚保护期”,相反,一些产业政策不关心不支持的企业发展得相当迅猛,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产业政策本身出了问题,还是企业行为出了什么问题。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有了这篇文章。跟以往的研究投资效率的文章不同,本文主要研究企业银行贷款的投资方向,从银行贷款的投资方向结合自变量因素来推测企业这样的投资行为所产生的原因,因此本文有一个新的研究投资的视角,希望可以对以往文献起到一个补充作用。 第二章是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是将现有的关于公司投融资方面的相关理论作出一个总结,引出文章的理论基础来强化本文理论的由来。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公司投融资的文献来总结国内外的实证研究现状。该部分本文通过分别梳理公司融资以及公司投资两条线来进行,发现现有的关于公司融资的文献基本集中在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即公司的融资约束,政策对公司融资的影响以及公司货币现金持有的问题。较少文献还讨论了公司融资偏好跟公司自身特征之间的关系。投资研究方面主要讨论了企业投资效率以及投资模式的问题。另外,有不少作者将公司融资与投资结合起来研究,但基本还是以上所述的研究内容。对于政策对公司投融资影响的研究,不少学者会引入产权性质变量结合产业政策,分得更细的研究会将企业分为地方国企、中央国企以及民营企业三类,以求做到研究得更准确。本章最后一个部分是文献评述,主要从上面总结的实证研究现状中归纳出现有文献的一些视角,以求以新的视角来研究公司投融资的问题。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是关于公司投融资行为的特征分析。首先是对以借款为主要融资方式的所有公司的总体情况作了一个简要概括,作为本章的前言部分。这里会涉及到一个样本定义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公司是以借款为主要融资方式的公司。我们的样本选取的时间段是2007-2013年,数据来源是2007-2013持续存在的沪深所有既有借款行为又有股权融资行为的公司。之所以选取这样的公司在于证券法对于股权再融资比如增发这样的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定,公司需要满足一定的增发条件才能进行增发,为了避免有些公司是由于不满足增发条件才进行银行借款这样的干扰,我们就选取了2007-2013年既有借款行为又有股权融资行为的公司,且借款总金额占融资总额的50%以上的公司。我们定义这样的公司为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的公司。我们研究的就是这样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的公司对于银行贷款投资利用方向上的问题。 然后文章选取了制造业的二级子行业来进行更加详细的特征分析。选取制造业的二级子行业的原因在于制造业本身有很多二级子行业且各个二级子行业的政策不一致,我们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比较。接下来,我们以有无产业政策支持进行细分,分为有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与没有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两组进行了统计,但是我们发现各个二级子行业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并且在2007-2013年一些二级子行业有政策上的转变。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产业政策的作用,我们选择在2007-2013年间有政策变化的行业内,研究同样的企业在政策变化前后的投资方向上是否有明显差异。我们的样本中2007-2013年间有政策变化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纤维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这几个行业。但是由于化学纤维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这三个行业样本公司数太少,以借款为主要融资方式的公司数更少,因此没有展开讨论,这里主要讨论了前面三个行业。 最后,我们还分别在有政策支持的公司里与没有政策支持的公司里按产权性质进行了细分。经过上述一系列分析,本章最后得出了以下两个重要结论:1、公司在有产业政策支持时其他项的占比要比没有产业政策支持时其他项的占比更大,也就是说产业政策这个变量会影响企业银行借款的投资方向,产业政策支持时,企业会更偏向于用银行借款来补充流动性资金;产业政策不支持时,企业会将银行借款更多的用于扩建或新建。2、产业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国有企业,在产业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更偏向于将银行借款去满足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求。以上分析结论为下一章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基础。 第四章实证研究部分。该部分又进一步分为了六个小部分。首先主要介绍了文章的实证准备,解决选取什么样的模型以及为什么选取这样的模型这些问题。由于本文选取的定序因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属于离散型模型的一种,在以往的研究中并不特别常见,因此本章还对模型进行了简略的介绍,以求读者能够更加明白模型所带来的经济含义。然后,是对模型数据的检验,检验数据能否符合模型的要求,防止拟合出来的结果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这样的问题。最后就是模型的建立以及结论。本章共介绍了我们在研究中的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模型。在文章之外的研究中,作者还进行了其他模型的建立,但是发现并没有特殊的经济意义,因此限于篇幅的限制在本文中省略掉了。实证部分主要目的是检验前面特征分析的结论,使结论更加严谨。 第五章研究结论及建议部分。该部分深刻分析了实证研究部分结论的意义以及产生这样的结论的原因。另外还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现有产业政策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