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东亚地区曾存在过两千多年的“中国治下的和平(the Pax Sinica)”。对此,国内外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大都将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视为外生因素,因此忽略了体系层面上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问题。而这种偏向难以解释体系主导国在具备巨大的物质和文化优势的同时,仍能对扩张进行自我克制以及主动维持体系稳定与和平。为了解释这一难题,本论文在借鉴温特关于体系中角色生成的分析和利用符号互动论框架的同时,以主导国的国内文化作为关键因素,对等级体系的生成背后的角色形成进行论述。主导国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物质优势,在初次相遇时能依据国内文化中关于体系秩序的私有知识发出首次行动,而这种私有知识通过行为体之间的反复互动得以共享,从而成为建构等级体系的共有知识(文化)。根据主导国国内文化偏重的维度,这里将等级体系划分为控制型等级体系和权威型等级体系,前者在“支配-服从”角色结构中表现出一种帝国逻辑,而后者在“权威-认同”角色结构中表现为主导国的扩张自制和体系的和平稳定趋向。随着共有知识的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从工具化到惯习化最后到正当化,等级体系中的国家利益便会越发取决于其角色身份,而角色身份则以体系中的角色分配(即特定国家所处的社会位置)为前提。最后,通过古代东亚的华夷体系,具体阐述主导国的私有知识如何通过互动的方式逐步生成为共有知识,和这种共有知识如何通过体系中基本制度的反复实践而得以社会化并最终实现了角色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华-夷”身份从一个主观的个体身份发展成为客观的社会位置。而且华夷体系也能很好地展示了权威型等级体系的安全逻辑。一方面,由于基本制度(朝贡制度、册封制度和征伐制度)的存在,体系的秩序得到维持,并在发生异常时得以恢复;另一方面,基于华夷之辨不可逆和华夏对待夷狄时的“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汉族王朝往往能克制住扩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