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行为”的理论发展及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6273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投资者完全理性和市场无套利均衡为假设基础的有效市场理论(EMH)奠定了标准金融理论研究的基础,确立了其在金融研究领域的正统地位。但是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以及市场无套利均衡的完美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各种金融市场异象的发现也对标准金融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挑战,于是从投资者行为和投资心理的角度出发,以投资者有限理性为基础进行投资决策以及研究市场均衡的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作为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羊群行为”着重于分析投资者有限理性和由于市场条件或制度设计所限制而导致的投资者决策的整体非有效。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以及近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证券投资基金来说,羊群行为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羊群行为”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区分了真伪羊群行为,并对西方学者关于羊群行为的研究做了分类回顾和评述。然后,本文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探讨了羊群行为的产生原因,对有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阐述,重点讨论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信息经济学角度和委托代理理论角度)的羊群行为理论模型,其中包括了各经典模型以及后期学者对其做出的改进。 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基于Wermers(1999)提出的LSV改进模型对我国基金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的存在性、羊群行为的特征以及羊群行为的理性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的基金投资者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购买股票时的羊群行为要严重于出售股票时的投资行为,而且羊群行为的程度要远远高于西方的基金投资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组,我国基金的羊群行为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例如小盘股的羊群行为要高于大盘股,高价股的羊群行为要严重于低价股,投资行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追涨杀跌的倾向等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购买股票时,我国的基金表现出明显的正反馈策略,而在抛售股票中策略不明显,但是从相关股票的后期市场表现来看,我国基金的羊群行为并非是理性的。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优秀生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同学们的学习楷模,家长的掌上明珠.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管理则有些放松,致使一些免疫力差的优秀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自以为是,无
  本文做了如下主要工作:根据新兴古典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理论中关于交易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命题,建立了包含交通运输因素在内的交易效率一般模型,分析了运输费用及其占交易价值的
自Shannon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Shannon熵以来,Shannon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目前,Shannon熵已经成为信息科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诸多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工具。Shannon熵